首页 > 林科精神 > 正文
林科精神
传好“接力棒”,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中国林科院老领导老专家谈林科精神
时间:2015-01-11 来源:宣传中心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2015年1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第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 潘春芳 温雅莉 王建兰 本报通讯员 王登举 贺顺钦

(弘扬林科精神 助力科技兴林专栏第四篇)


  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对一个科研院所来说,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是院所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在林科精神的坐标体系里,“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这十六个字所承载的正是林科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上世纪中期,中国林科院建院之初,一大批热血青年抱着献身林业科研事业的崇高志向,来到玉泉山下,他们默默无闻、潜心求索,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如今,当年的热血青年已年逾古稀,走过了人生大半程。那么,他们对林科人的精神传统有什么深刻认识?对年青一代的林科人又有哪些叮嘱?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拜访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林科院原院长刘于鹤,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唐守正,以及我国著名育林学家盛炜彤等老前辈,倾听了他们对“林科精神”的看法。

  十六字“林科精神”贴切到位

  老领导刘于鹤说,高校有“校训”,中国林科院也应该有“院训”。其一,中国林科院承担着为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撑的重任,肩负着林业各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特别是当前,我国林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中国林科院需要凝聚共同的目标追求,来实现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责任担当。其二,中国林科院是全球最大的林业科研机构,拥有3000多名在职职工,全院有19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所、研发或实验中心,13个非独立法人研究所(中心)和20个联合共建机构。如此庞大的机构,必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来统领全院职工的行为取向。其三,中国林科院集科研教育为一体,是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目前全院在读各类研究生达1100多人,其中普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900余人。作为我国林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林科院需要形成良好的院风和学风,要求全体师生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我十分赞同‘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这十六字的林科精神。这既体现了林业行业的特点和林科院自身的特色,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中国林科院全体职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又体现了中国林科院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刘于鹤认为,凝练和弘扬“林科精神”是中国林科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明确了建院宗旨、建院理念、建院目标,有利于全院长远发展,也有助于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另一方面,作为科研规范和职业操守的标尺,“林科精神”能激励和劝勉全体职工和在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业绩观,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老专家盛炜彤向记者表示,十六字“林科精神”总结得很好,很贴切。特别是在当前,受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问题备受关注,大力弘扬“林科精神”意义重大。中国林科院的干部和职工都应该以“林科精神”为标尺,严格要求自己、教育学生,在全院形成崇尚科学、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科研价值取向,营造实事求是、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树立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

  精神“接力棒”代代相传

  说起“林科精神”,盛炜彤至今不忘我国林学界的一代宗师、杰出的林学家、著名森林生态学家、森林地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吴中伦先生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芒。盛炜彤说:“我跟随吴老20多年,也向吴老学习了20多年。吴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经常亲自带队做调查,比如在秦岭太白山做植物群落调查,他亲自取样、设样地、挖土壤剖面,不认识的树木亲自采标本,就连草本植物他也认识很多。我们把他比作一本书,随时随地有问必答。采标本时,他生怕使用工具伤着植物,所以只要能用手挖的都用手挖,他的双手根本不像书生之手那样细柔,而更像劳动者的手,非常粗壮。”

  在盛炜彤看来,“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的精神不是今天才有,它一直都是林科人代代相传的“接力棒”,吴中伦等很多老一辈林业人身上都闪耀着这些精神光芒。

  他说,科技工作者身上尤其不能有浮躁之风。脚踏实地既是一种优良的科学精神,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一种优良作风。林业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很强,不去实地认真做调查、做试验,研究很难有真知灼见,即使用别人的资料,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会缺乏对别人资料的判断能力。他认为,创新是科研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林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科研作风,还要有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科学树木是林业科研单位的根本任务,以德树人是培育林业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固本之举。林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要用科学的精神经营林业,还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风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德育人。

  对于十六字林科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老领导刘于鹤认为,搞林业科研,首先要有“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同时,作为国家级林业科技机构还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中国林科院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用一流的科研成果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概而言之就是“科学树木,厚德树人”。前两句集中反映了精神层面的内涵,后两句反映了物质层面的内涵,这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倘若没有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一流成果,也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

  “我国林业界老一辈人的成长都说明了这个道理,郑万钧、吴中伦以及王涛、唐守正、蒋有绪、宋湛谦等不可能坐在办公室成为学部委员、成为院士。”刘于鹤说。

  精神追求重在践行

  精神洗礼能够激发斗志,豪情壮志可以鼓舞人心,但要让“林科精神”发扬光大,让“林科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实干。凝练、学习、宣讲、践行林科精神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专家、首席科学家乃至名家、大师、院士,出更多一流的成果,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刘于鹤表示,践行“林科精神”要抓住两头:一方面要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见那山高,敷衍地干。

  刘于鹤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时强调的那样,青年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人生,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和乐趣,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习惯数理思维的唐守正院士言简意赅。他强调,一个人不管做工作,还是做人,都要求真务实。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你是真实的、正确的,哪怕一时不被理解,只要不离不弃,最终总会得到承认;尽管道路会有曲折、人生会有挫折,只要坚持真理,你的人生就不会走偏。”

  忆及七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刘于鹤坦言,自己的人生在关键节点上,也曾多次出现现实与愿望相悖的情况,但每一次,他都心甘情愿地服从国家安排,不仅克服种种困难、尽职尽责,而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鼓励年轻人,只要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自身努力,最终一定会得到社会认可,走向成功的彼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