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机制取得新的进展
时间:2020-05-14 来源:林业所 文字:张雄清 图片: 编辑:lky4 点击: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度解析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机制,对杉木人工林产量和质量的精准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张建国研究团队,基于江西分宜、广西凭祥、福建邵武、四川纳溪的亚热带不同气候梯度杉木密度试验林30余年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在解析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首先在提出高径比作为评价林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的基础上,利用1625株树高与胸径成对数据,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法解析了杉木高径比与造林密度、立地指数、竞争指数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竞争因子对高径比变化贡献最大,其次是林龄和气候因子。在降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温度是影响高径比变化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此外,研究还发现当造林密度在6667株/ha以上时,树木的高径比比较高,林木稳定性比较差,更易受到风灾、雪灾等方面的影响。

林木枯损是林分生长演替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杉木人工林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驱动林木枯损的因素及其机制我们了解甚少。基于杉木人工林密度实验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研究发现竞争、林龄和林分结构对杉木林枯损的贡献率达到88.82%,而气候因子只占到11.18%,其中夏季最高温是导致杉木林枯损的主要气候因子。对竞争、林龄和林分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竞争是导致林木枯损的最主要因子,占到50.57%。因此,在杉木人工林培育和管理中,密度调控对林分的影响最大,也是培育技术体系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要素。

相关研究论文“Effects of competition, age and climate on tree slendernes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Doi:10.1016/j.foreco.2019.117815)和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ompetition, stand structure, age, and climate factors to tree mortality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Long-term spacing trials in southern China”(Doi:10.1016/j.foreco.2020.118103)于近期先后发表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上。张雄清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634)的资助。(张雄清/林业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