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黄铨:中国沙棘系统研究的开拓者
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文字:宋平 图片: 编辑:宋平 点击:

2B79A

黄铨 1934年出生,北京市房山人。

3CC1C

1993年8月,黄铨在内蒙古磴口沙棘研究基地观察引进的沙棘品种结果情况。

2BBE8

“深秋红”的结果情况。

492E

“桔大”与中国沙棘天然种果实大小的比较。

1ACB2

新疆乌苏市人民政府为在此市建设大面积沙棘生态林,于2005年设立的纪念碑。碑文记述了新疆大学生态研究所同仁和中国林科院黄铨研究员(中)所从事的工作。

365A7

1995年在内蒙古磴口建立的沙棘杂交种子园。


推荐词

他心里,事业最重,名利最轻。一生耕耘林业,一心研究沙棘。他就像自己亲手选育出的沙棘新品种一样,没有荆棘枝刺,却满是硕果累累,默默地把根扎在了人迹罕至的无边沙漠。开创中国沙棘系统研究,他是先行者,是“总向导”。

黄铨,长期从事沙棘遗传改良的系统研究,是我国沙棘系统育种工作的开拓者。他为我国沙棘育种、培育和推广等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选育出的“无刺丰”“棕丘”“深秋红”等多个新品种,不仅成为沙漠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更为祖国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持完成的“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揭榜挂帅 领衔中国沙棘良种选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对沙棘研究与开发利用的热潮,各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研究。作为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中国林科院高度重视,决定组织一批权威专家领衔全国的沙棘研究力量。这一决策既是响应党中央号召,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当时主攻方向不明、研究力量分散的现实需要,也是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彰显林业科研国家队力量的需要。

时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的侯治溥认为,沙棘研究与开发利用迫在眉睫。但是,当时全院并没有沙棘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人才,形势逼人。为了救急,侯治溥找到了当时任林业研究所所长的黄铨,让有着丰富林木遗传育种学研究基础的黄铨来负责组织有关沙棘的研究。自此,黄铨开始了沙棘遗传改良研究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近30年。

1986年,黄铨的工作转入以研究沙棘为主,开始牵头抓总,并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和研究。项目争取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法国政府的资助,后又争取到水利系统几个部门的资助,一直得以延续开展。经过15年的系统研究,黄铨领衔的沙棘育种协作组摸清了中国沙棘的种群结构和变化规律,划分了生态地理群,选择了采种基地。与此同时,他们进行了4次全国性的优树选择,并做了子代测定,选育出了一批新品种和良种材料。他还在引进俄罗斯、蒙古、芬兰等国沙棘良种的基础上,通过实生后代的系统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方法,选育出“深秋红”“无刺丰”“华林1号”“棕丘”“白丘”“乌兰沙林”“辽阜1号”等10多个沙棘新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果大、无刺或少刺、高产等特性,果实大小较天然种提高4倍以上,单位面积年产果量提高了10余倍。在优良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了其经济效益。每亩地的年产果量有些高达1吨以上,条件具备时,甚至可达1.5吨。

在对沙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黄铨格外仔细认真。为了全面掌握沙棘在中国的分布和结构,他不惜时间和成本,做到沙棘天然林分布区代表性标准样地全覆盖,调查总株数达22651株;为了验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他带领团队在全国19个沙棘产地采集种子,在11个省(区)设置13个试验点作产地比较试验,探寻不同产地的性状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优中选优,他历经4年筛选出优树368株,再进行子代测定来验明真伪……黄铨说,育种工作马虎不得,是不是良种,影响林农收益的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1995年,“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工作通过鉴定,得到了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认可。1997年1月,林业部授予“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为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学顾问 推广中国沙棘良种应用

源于林木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和研究基础,黄铨从一开始接触沙棘这种植物,就表现出了异常的专业性,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可和业界同行的尊敬。

1985年5月,林业部造林司在山西省繁峙县召开第一次全国沙棘工作会议,黄铨在会上做了重点发言。1986年9月,水利部、林业部、山西省政府在太原联合召开第二次全国沙棘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黄铨在会上做了详细报告,得到时任林业部副部长刘琨的高度赞许,并要求其在沙棘的研究与开发中,充分发挥作用,多作贡献。

两次会议上的发言,无疑是成功的,得到了各界的认可。黄铨坦言,自己学习林业学科的时间比较长,中专、大学、研究生阶段都从不同角度接触林业有关知识。而且,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不仅让自己积累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学会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敞开了思路,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正因如此,在开展沙棘系统研究的路上,黄铨还经常兼着另外一个身份——顾问。

从1988年开始,黄铨先后被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开发领导小组、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沙棘协调办公室、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阜新市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局、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孙吴县政府、新疆乌苏市人民政府、河北神兴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神兴沙棘研究院、伊春恒宇沙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聘为顾问。同时,还有不少没有聘书协议的口头聘雇者,黄铨都乐此不疲地为各地的沙棘研究与利用排忧解难。至于是否有专家服务费用,从来不在黄铨的考虑范围之内。

20世纪末,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黑龙江省孙吴县地处小兴安岭北麓,其所辖的森林资源被要求停止采伐,一时间靠着卖木头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为了发展经济,当地政府决定走“沙棘立县”的转型路线,并找到了黄铨,请他担任沙棘立县项目的建设顾问,帮忙出点子、想办法。

经过实地调查后,黄铨并没有强力推荐政府和企业必须栽植自己选育出来的中国沙棘新品种,而是把自己选育的沙棘良种推介试种,并培训当地的基层干部,使其掌握栽培管理技术。经过小部分带动,孙吴地区的林农尝到了新品种的甜头,很快自发种上了黄铨研发的新品种。为了帮助孙吴的沙棘种植户卖上好价钱,黄铨还给当地的企业牵线搭桥,吸引先进技术办起了加工厂,进一步延长沙棘产业链。现如今,沙棘已成为孙吴县的一张新名片。

黄铨说:“顾问这个角色对于我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是我了解实情的渠道,也是结识同行的机会。我在从事研究工作时,之所以能得到多方面支持,是与我的这种角色和身份分不开的。”

除了给各地当顾问、问诊把脉,黄铨还从事多次全国性的沙棘研究技术培训班的工作,亲自担任主讲培训师,把曾经的三尺讲台搬到了田间地头。

沙棘开发利用初期,原林业部委托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举办了一次沙棘知识培训班。黄铨既是组织者,也是主讲人之一,面向林业系统有关人员,科学普及沙棘的相关知识。1989年3月,在陕西临潼水利系统联合举办的全国沙棘良种繁育研讨班上,黄铨为与会的10个省(区)60多位有关人员讲解了4个半工作日的沙棘科学技术知识。1995年7月中旬,黄河水利委员会特邀黄铨在内蒙古磴口举办沙棘育种与栽培的培训班,专业授课7天。正是这些培训为我国的沙棘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和后继力量。

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在于依托学员一起来解决问题。黄铨说,经过专业培训,受训的人可以领会国家发展沙棘的指示精神和规划,也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育种栽培技术,并依靠大家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只有这样,沙棘产业的发展规划才能真正在全国落地生根,达到预期的目的。

2018年9月18日,已退休近20年的黄铨受邀参加第八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因其在沙棘研究与利用方面的卓越贡献,大会授予黄铨“国际沙棘协会终身成就奖”荣誉。

生态脊梁 发挥沙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

“沙棘全身都是宝,防风固沙营养高。”黄铨说,用这句话形容沙棘一点都不过分,小小的沙棘为何能得到水利部和原林业部两大部委的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沙棘不仅果实可用,还兼具水土保持的功效。

沙棘的生态价值受到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6年,叶培忠教授在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进行了沙棘植物篱的挂淤试验,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该站又进行了沙棘育苗和造林试验。与此同时,在辽宁西部、山西北部等,也进行了沙棘水土保持林与防风固沙林的营造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黄铨说,沙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能够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重点是沙棘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方面的生态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它要是只有生态效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科学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有问题意识,只有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让种植沙棘的林农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的发展思路才会被群众接纳,才会可持续。

在谈及自己研究的沙棘为国家的生态效益作出了巨大贡献时,黄铨并不想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以及能做的,至于功劳应该属于大家。”

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从育种的角度筛选出了一大批林农喜爱的新品种。对这些品种的特性,黄铨如数家珍:“无刺丰”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刺,采收的时候更加方便高效,而且果实高产;“红霞”品种的果实大,维生素C等营养含量高,但还是因为有刺,推广上不及“无刺丰”;“深秋红”这一品种大大延长了果实的采摘期,缓解了林农的采收时间压力和成本,在生产中得到林农们的追捧……

正是生产上有了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林农种植沙棘的积极性,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也就随之而来。黄铨强调,要想让沙棘这一资源达到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而且可持续,需要综合考虑良种、育苗、造林、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看着先生整理出来的照片,以及收藏的沙棘根系,我们看到,一位八旬老人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岗位”。

退休后的黄铨,仍倾力著书,总结自己20余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沙棘种植技术与开发利用》《沙棘研究》《沙棘育种与栽培》等专著,为后来者继续深入研究沙棘铺路架桥。在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通讯杂志上,我们时常看到黄铨老先生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中国沙棘事业的发展之路,并倾囊贡献着自己的思考与智慧。(宋平/文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