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热林所召开2021年到期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验收会
时间:2022-06-28 来源:热林所 文字:廖超 图片: 编辑:Admin 点击:

6月27日,热林所组织召开了2021年12月到期的中国林科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结题验收会。会议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林科院、广东省林学会、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中棠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

会上,各项目负责人分别从项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工作进展、经费使用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专家组听取汇报并审阅了验收材料,经过质询讨论和综合评议,一致同意6个项目通过验收,并认定“南方重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创新与利用”项目为“优秀”。

“南方重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创新与利用”项目探析了木麻黄优树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适应性特征,阐述了接种青枯病菌后短枝木麻黄病情特征在不同种源、家系和无系间的变异规律,从种源和家系层次揭示了短枝木麻黄对青枯病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解析枫香叶片莽草酸在种源/家系间的变异模式和米老排叶片粗蛋白含量在家系和单株间的变异规律;筛选出优良种质72份,其中抗性强的木麻黄等优良种质25份、生长速生的细叶桉种质3份、富含莽草酸的枫香种质39份和叶片粗蛋白含量高的米老排种质5份;开发细叶桉材性功能基因标记65个;保存黑木相思、墨西松、木麻黄、细叶桉、猴耳环和米老排种质资源255份,建立种质资源保存林14.87 hm2;发表第一标注论文8篇,其中SCI 收录 2篇,CSCD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华南地区典型森林的退化机制与恢复技术”项目揭示了天然林中竹子扩张、萌条树对生态位“霸占”是亚热带天然林退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机理是通过对林下光环境、土壤种子库、植物功能和繁殖性状、幼苗生长等影响来实现的;退化人工林不同修复模式研究显示,土壤微生物对森林修复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对退化天然林,通过竹子去除并补植、萌芽林密度控制、营造混交林等方式进行修复,显著提高了退化森林的质量;提出退化森林恢复技术方案3个,建立示范基地3个;发表第一标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卓越期刊论文1篇,CSCD论文5篇;培养研究生7名。

“猴耳环种质资源的遗传评价”项目研究获得了猴耳环染色体和基因组信息,确定了核型、倍性和基因组大小;开发出猴耳环SSR引物718对,对作图群体全同胞子代进行了鉴定,揭示了猴耳环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提出了快速、高效的猴耳环品种鉴定方法;从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含量、药材产量对猴耳环现有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分子标记技术,提出了集生长、药用成分、标记辅助的猴耳环药用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第一标注发表SCI和国内核心论文各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华南地区夹竹桃丛枝病害调查及发病机理研究”项目调查了广东省夹竹桃丛枝病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夹竹桃丛枝病在广东呈零星散发,危害等级为轻度;通过PCR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夹竹桃丛枝的致病菌是葡萄座腔菌科的Cophinforma mamane,明确了夹竹桃丛枝病的致病菌;通过转录代谢分析,解析了夹竹桃丛枝病致病菌与寄主之间的作用机制,证明了夹竹桃应对病原具有多重防御机制,可以为进一步筛选防治靶标提供参考;发表SCI论文1篇。

“热带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项目在海南收集适宜热带沙生植物46种,并建立收集圃1个,面积3000 m2;建立了热带沙生植物资源评价体系,筛选出耐盐沙生植物3个,热带沙生景观植物3个;发表第一标注的CSCD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

“热带树木园红木树种资源收集与保存技术研究”项目引种红木树种15个,在海南建立红木树种专类园35.3亩;发现了降香黄檀、檀香紫檀叶片形态变异特征。

中国林科院科技处、热林所相关负责人,及各项目参与人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廖超/热林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