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高原所承担的5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通过验收
时间:2023-01-16 来源:中国林科院高原所 文字: 图片: 编辑:赵健宇 点击:

1月15日,受云南省科技厅委托,由中国林科院高原所组织对2022年到期的5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项面上项目和3项青年项目)进行会议验收。会议邀请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六位专家组成专家组。高原所所长苏建荣参加会议。

验收专家组对照项目任务书要求,通过审阅项目验收材料和听取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并经质询和讨论,由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分别打分和综合评价后,认定5个项目全部顺利通过验收,其中4项项目评价等级为优,1项项目评价等级为良。

面上项目“端粒酶活性及外源hTERT转染对昆虫细胞永生化的影响”构建了人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AcMNPV重组杆状病毒,利用美洲大蠊胚胎细胞进行表达。通过不同MOI值hTERT—AcMNPV重组杆状病毒浸染细胞体外生长状态的比较研究,确定了最适重组蛋白MOI值及浸染时间。实验证明美洲大蠊胚胎细胞能成功高水平表达人源蛋白。项目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了人源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证实昆虫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永生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hTERT的导入增强昆虫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及昆虫细胞体外生长的能力。研究结果为昆虫细胞永生化及其细胞学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昆虫细胞工程及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发表SCI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

面上项目“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耦合机制研究”围绕云南省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完成了云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物种丰富度、功能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驱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多功能性中的作用机制,阐明了物种丰富度与多度在驱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形成机制中重要性差异,为云南省的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依据和支撑。项目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获得“兴滇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

青年项目“基于非共价键作用构建单宁酸/聚苯胺分散体系” 利用单宁酸与聚苯胺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力,构建了粒径为341±9nm和386±61nm、Zeta电位绝对值均大于25mv的两种单宁酸基聚苯胺水分散稳定体系,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将聚苯胺分散液于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构建导电涂层。研究结果为聚苯胺水体系分散液的制备提出了一种绿色、简便易行的方法,拓宽了多酚类物质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3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

青年项目“起源位置对五倍子虫瘿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对角倍、肚倍的生长参数及组织结构解析,明确了寄主植物对虫瘿形态建成的影响;初步明确了角倍尖角的形成受到寄主植物叶片锯齿形成相关基因的调控、探索了可能的关键调控基因。研究结果为虫瘿的形态建成提供了新见解,为五倍子高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项目发表SCI论文1篇、CSCD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青年项目“滇池东岸湖滨湿地水生昆虫群落结构以及水质生物评价”阐明了滇池东岸湖滨湿地水生昆虫群落特征分析、昆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滇池东岸湖滨湿地水质状况评价,完成了主要技术指标。项目选择滇池湖滨湿地,聚焦对湿地具有良好指示作用的水生昆虫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及水生昆虫时空分布特征,筛选出适合滇池湖滨湿地水质评价的评价指数,将为湖滨湿地的水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发表CSCD论文1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文:高玉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