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级奖成果
结构化经营及其在次生林培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0-04-20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kxyj 点击:
主要完成人员:惠刚盈、胡艳波、赵中华、刘文桢、徐海、张弓乔、李远发、袁士云、王宏翔、白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
项目起止时间:1999.01-2016.12
获  奖  情  况 :2018年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次生林作为我国森林的主体,其培育经营是我国林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次生林面临着稳定性不高和生产力低下等问题。现有森林经营理论多以功能指标来衡量经营效果,无法根据具体的森林空间状态实行有针对性的结构优化经营。有鉴于此,“结构化森林经营及其在次生林培育中的应用”针对我国次生林的具体问题,以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为目标,恪守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法则,遵循“以树为本、培育为主、结构优化、生态优先”的经营理念,通过优化森林空间结构的途径,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化森林经营。解决了森林空间结构的量化表达、结构信息的有效获取、森林经营迫切性与状态合理性评价等问题;针对次生林问题提出了120种经营处方、结构优化经营和效果评价方法及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等。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技术,对我国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结构化森林经营的技术特征主要有:用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森林空间结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林分状态,用自然度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用状态分析方法评价森林状态合理性,用经营迫切性指数确定森林经营方向,用计算机结构优化经营模型制订经营方案,用空间结构参数指导林分结构调整(以描述林木水平分布均匀性的角尺度调整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反映树种多样性与种间隔离程度的混交度调整树种关系,以体现林木竞争态势的大小比数调整竞争关系,以表达林木拥挤程度的密集度调整林木拥挤程度),用健康森林的结构特征评价经营效果。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现有次生林类型,提出基于结构优化的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

该研究成果已被载入森林经理和森林培育研究生教材,被国内337篇相关专业的硕博论文、839篇学术论文采用,有100个学习参观团1000余人次赴结构化森林经营示范区观摩学习,《科技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和《中国科学报》等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60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北等林区开展了大面积结构化经营试验与示范,项目建立长期定位监测样地110块,试验示范林面积2.4万余亩,推广总面积92万亩。18年的研究和经营实践表明,结构化森林经营既能准确地描述林分的状态,确定森林经营方向,又能够指导经营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措施,在实际生产中操作简单,合理可行,能明显改善林分健康状况,促进森林多种效益发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与对照相比,中大径木数量增加13.6%,进界木高出284%,林分混交度增加20%,森林每公顷年生长量增加1.0 - 1.4立方米,年生长率提高30%-58%以上。项目执行至今,共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10篇,SCI收录14篇,EI收录4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登记3项,行业标准2项,获国际领先水平的鉴定成果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共700余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