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今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的党和国家事业、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回顾中国林业和草原的发展史,无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曾为林草振兴与科技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追求,为近代、现代中国林草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开拓者和奠基人的作用。其中,吴中伦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科学家代表。今年恰逢我院吴中伦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追忆、学习、宣扬吴中伦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爱国奉献、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创新敬业精神过程中,引导科研工作者向先贤致敬,向榜样学习,激发我院广大科研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争做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林草真博士、真专家。

(1913年8月29日-1995年5月12日)

  吴中伦,字季次,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林学家、森林生态学家、森林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等多个重要职务。吴中伦是我国林业区划、林木引种驯化方面的先驱者之一,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建设和中国森林地理学的开拓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吴中伦赴美前,梁希赋诗一首相赠,以此勉励他学成回国后为祖国发展林业效力。


  1950年1月,吴中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的师友挽留他在美工作,但他十分向往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婉言谢绝师友们的好意,于同年2月底回到北京。

吴中伦先生的贡献可用“开拓、奠基、首次、第一”等关键词来概括。他是我国林业区划、林木引种驯化和把林学理论成功用于指导中国林业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1953年,开始进行林业区划研究工作,并到有关省区进行区划调研;1954年,撰写了《中国林业区划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林业区划著作。

20世纪50年代末,担任中方队长,与苏联合作对中国西南高山林区进行综合考察。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对西南高山林区进行的森林综合科学考察。

1956年发表《中国松属的分类与分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查阅文献与收集大量标本资料写成,这是我国松属分类与分布研究时间较早、较完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

1960年,带领一支250余人的考察队到大兴安岭林区进行开发前考察。主要成果被国家科委列为1964年全国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国外树木引种驯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亲自调查访问,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编写了《国外树种引种概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国外林木引种的科学专著。

《吴中伦云南考察日记》是一幅难得的色彩斑斓的20世纪30年代云南社会风情画卷,在中国科学史上实属罕见,甚为珍贵,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史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万里之行的科考,均为步行,每日少则几十里,多则近百里,其艰难是当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但吴中伦却在日记中如此写道:“热则躺身片刻于绿影之下,渴则摘野果于道旁。观山望云,闻鸟鸣之啁啁,审虫声之唧唧,或谈论故事,虽在奔走而未知其为劳焉。”

《光明日报》原知名记者、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金涛,在读完《吴中伦云南考察日记》后,写下了近万字的详细评述文章,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料》第20卷第二期上。

1966年,原林业部门在九寨沟建立两个林场,但其目的不是保护森林,而是砍伐木材支援祖国建设。1975年,吴中伦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察。他感慨万千:“我曾到过欧美数国,也未见到有这样奇美的自然景色,必须很好地保护起来。”于是,他直言上书四川省人民政府,并告知四川省林业厅,建议当地很好地保护这一奇美的自然景观,禁止随意采伐。四川省林业厅迅即行文:“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沟两百米以外才能砍伐。”之后,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九寨沟的保护,责成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制定具体保护规划,全面停止九寨沟林木采伐。1979年,两个林场迁出九寨沟;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处成立。

曾跟随吴中伦、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蒋有绪说:“吴老是一本活字典,我们碰到的任何植物没有他不认识的,只要给他一片叶子,或将其描述一番,或者画下来交给他,他都会告诉你是何种植物。更为神奇的是,调查地所处海拔有多高,吴老目测与实际测得的数据总是相差无几。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见解独到,从不人云亦云。”

追随吴老20多年的中国林科院资深专家盛炜彤回忆道:“吴老平易近人,出差在外,常和随同人员同吃同住……那时的我们一般是春天出门,夏天回京,一走就是半年多。跟着吴老,一路采标本,一路学知识,在实践中学来的知识全刻在了脑袋里。”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原所长、吴中伦的关门弟子江泽平说:“吴老的大家风范让我受益终身。他曾教育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个人兴趣一定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做学问,做研究,涉及面一定要广,但研究一定要专;做事一定要学会先做人。”

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百年铸就的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学术道德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