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关于《东北东部山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基础、技术与应用》拟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公告
时间:2014-01-20 来源:科技处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现对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我院为第二完成单位的《东北东部山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基础、技术与应用》项目,拟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予以公告。

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项目(涉及我院的完成部分)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向我院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说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

我院承诺按有关规定对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异议或者超过公告期限的异议一律不予受理。

通讯地址:中国林科院32信箱

联系单位:中国林科院科技处

中国林科院科技处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日

项目名称:东北东部山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基础、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项目主持单位

1)建立量化公益林结构新技术,应用透光分层疏透度表征林分垂直结构的方法,核心技术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提出等角椭圆扇形法计算林窗面积方法,并建立应用单张全天空照片法确定林窗大小与形状和应用双全天空照片法确定林窗立体结构的方法体系;3)详细研究公益林生态系统雪/风干扰的发生过程、影响因子及其与林木的关系;揭示了公益林雪/风干扰的影响规律;4)建立公益林结构调控技术体系,完善林窗更新、凋落物维持与调控、混交林培育、近自然经营等的抚育时间、抚育强度等指标体系,编制生态公益林建设地方标准并推广应用;5)开展林下资源特色产业开发,为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中国林蛙等产业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6)组织撰写的《关于控制我国森林凋落物和泥炭/草炭出口的建议》咨询报告被中央办公厅采纳,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并由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法规下发。7)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与关系,将项目取得的成果在典型公益林分布区推广应用,同时与地方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多次举办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推广培训班,为项目的技术推广全力做好服务工作。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参加单位

1)阐明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对公益林生态过程的影响,提出森林干扰度分类与评价体系,为模拟自然的公益林结构调控技术建立提供了基准技术参数;2)应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经营及多目标优化决策等理论和技术,在划分公益林经营类型的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了公益林结构调控技术;3)采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近自然演替相结合的思路,在吉林森工系统(白河林业局与露水河林业局)建立公益林结构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示范基地,推广公益林结构调控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3.东北林业大学:

项目参加单位

1)完成人工落叶松公益林更新过程中不同种源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源落叶松的更新能力,为人工公益林天然更新奠定理论基础;2)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兴安落叶松的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种源区区划、优良种源选择等问题,为该区域公益林的生态恢复和生态防护效应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

4.沈阳农业大学:

项目参加单位

1)明确公益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干扰过程、特征及其对该系统的影响,分析公益林区的低温冷害干扰过程与成因,提出了解除/避免低温霜冻危害的具体措施与方法(覆盖/松土),为公益林下资源开发(林下参、林下中草药种植等)提供技术支撑;2)完成公益林主要树种更新机理与技术研究,完善提高公益林主要树种幼苗成活率的方法,为促进公益林天然更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3)协助项目主持单位在辽东山区建立公益林结构调控示范区(丹东市、抚顺市、本溪市等),同时依托辽宁省科技特派项目,建立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多处,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简介:明确了东北东部山区公益林主要自然干扰过程及其林学、生态学意义,为结构调控指明方向;提出了应用透光分层疏透度表征林分垂直结构、确立了椭圆扇形法计算林窗面积和双半球影像法确定林窗立体结构等新方法体系,改进了林窗光指数算法;提出了结构调控、凋落物保护、林窗更新和人工诱导天然更新等技术;集成了林下资源——草药、林蛙、食用菌、山野菜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关于保护森林凋落物建议获国办采纳,形成法律、法规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 部;于东北东部公益林区推广应用面积475万亩,近三年新增生态效益相当于83. 5亿元。

主要完成人及贡献:

1 朱教君:项目总负责人,提出公益林结构量化与林窗立体结构量化方法体系,改进林窗光指数监测方法;确定自然干扰对公益林生态过程的影响,提出人为干扰度划分方法;明确光是影响公益林主要树种更新关键,阐明建群种共存的碳分配机制;撰写《关于控制我国森林凋落物和泥炭/草炭出口的建议》咨询报告。

2 刘世荣: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1)阐明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对公益林生态过程的影响,提出森林干扰度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2)完善了公益林结构调控技术;3)在吉林森工系统建立公益林结构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示范区,为东北东部山区公益林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3 于立忠: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构建人工公益林(落叶松、红松)纯林诱导为混交林的技术体系;负责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区建设、科技特派示范模式建立等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编制;系统集成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并在辽宁东部山区实施推广与应用。

4 何兴元: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1)完成公益林生态恢复的更新机制、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2)完善影响公益林更新效果的林木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方法;3)提出东北东部山区典型公益林结构调控技术;建立长白山地区公益林结构调控与生态恢复示范区,为公益林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5 闫巧玲:项目主要完成人,分析公益林内主要树种的种子库动态、种子活性与萌发机制,完成主要建群种幼苗生理生态特征、幼苗存活、生长规律研究;发现了林窗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并确定了公益林(天然水源涵养林)天然更新的最适林窗面积。

6 杨传平: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1)完成人工落叶松公益林更新过程中不同种源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源落叶松的更新能力,为人工公益林天然更新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对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优良种源选择等研究为黑龙江省林区的公益林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7 杨凯: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1)确定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微生物量、有效氮磷及有机质数量及质量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微生物作用机制和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与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关系;2)阐明人工公益纯林土壤质量下降的原因,揭示凋落物的影响机制,分析落叶松公益林土壤磷素的衰退现状及机制。

8 王安志: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完成干扰对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功能影响研究,建立典型水源涵养林功能分析模型,发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森林土壤原状土提取方法、水位流量计等专利,为完善公益林水源涵养功能测定方法提供技术支撑,申请专利5项。

9 李秀芬: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明确公益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干扰过程、特征及其对该系统的影响,分析公益林区的低温冷害干扰过程与成因,提出了解除/避免低温霜冻危害的具体措施与方法(覆盖/松土),为公益林下资源开发(林下参、林下中草药种植等)提供技术支撑。

10 陆秀君:项目主要完成人,学术贡献:1)完成中公益林主要树种更新机理与技术研究,提出一种促进蒙古栎幼苗成活率的方法;2)参与辽宁省科技特派项目及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建立辽东山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推广与林下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多处。

主要知识产权情况:

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林窗面积和形状的方法, 专利号:ZL200710011580.4, 证书号:765347, 发明人:朱教君,胡理乐

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林窗立体结构的方法, 专利号:ZL200710011637.0, 证书号:687366,发明人:胡理乐,朱教君

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林窗面积的方法, 专利号:ZL200610134136.7, 证书号:520761, 发明人:胡理乐,朱教君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及装置, 专利号:ZL200610135090.0,证书号:657552,发明人:朱教君,康宏樟,于立忠

发明专利:一种地区和原料来源不同的林木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01128174.X,证书号:244214,发明人:韩桂云,何兴元,张成刚,刘忱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测定土壤水分的改进装置, 专利号:ZL200620168653.1,证书号:1006540,发明人:朱教君,康宏樟,于立忠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原状土的提取装置, 专利号:ZL201020165115.3, 证书号:1612686,发明人:王安志,李晓晏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流量测流仪, 专利号:ZL200820012351.4,证书号:1159854,发明人:王安志,李晓晏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水文及土壤综合测量仪, 专利号:ZL200820012353.3,证书号:1160211,发明人:王安志,李晓晏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水位流量计, 专利号:ZL200620089471.5,证书号:871754,发明人:裴铁璠,李晓晏,王安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