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毛壳花哺鸡竹标本 右:倭形竹
竹子,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每一个生长在中国的人,对竹子都不会陌生。曾经,生活在竹区的人民,穿竹衣、戴斗笠,吃竹笋、包粽子,住竹屋、坐竹椅、睡竹床,乘竹筏、坐竹轿,吹竹笛……衣食住行乐中都离不开竹子,即使竹子不能生长的地区,也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因为汉字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竹文化,与竹有关的汉字、成语、典故、诗句、字画更是数不胜数,每个读过书的人都能信手拈来。从“松、竹、梅”岁寒三友到“梅、兰、竹、菊”四君子,竹文化浸透到每一个华人的骨髓中,流淌在每一个龙之传人的血液中,是华夏的、民族的、中国的特有文化特征。
竹子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有兄弟姐妹1200多个,分别属于70多个不同的属,单中国就有40属500多种,可是由于长相太相似,一般的植物分类学家都不太认识竹子,认识竹子的老专家年龄也逐渐大起来,无法亲自到野外实地勘察鉴定,在多数地方的生物资源调查中,林调员往往将竹子中粗度大的“毛竹”单独列出来,其他的竹子如苦竹属、刚竹属、箬竹属等都被统称为“小竹”或者“杂竹”,连属都不区分,如有个别“毛竹”长得细小也会被算成“小杂竹”。既然不同的属中的竹子都属于小杂竹,有些竹种在当地消失但不为人所知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左:无人管理的大木竹 右:抚育管理的大木竹
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竹子带来的经济效益微薄,渐渐地人们开始放弃竹子种植。和不锈钢、铝材、钢材、塑料等现代材料相比,竹子容易发霉腐烂,加工过程中需要耗费更多人工,所以大家都不喜欢用竹子做日常生活用品,慢慢地竹子就退出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围,成为了一种艺术装饰品。
众所周知,竹子家族是依靠营养体繁殖的,开花周期非常长、花后不育、种子发芽率低、种子有效期短,这就导致了竹子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生长,不能通过种子将子孙后代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刚竹属有个竹种叫“毛壳花哺鸡竹”,原来是分布在杭州近郊农家的常见物种,后引种到杭州植物园,开了花却也没能留下后代。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马乃训研究员在编写新版浙江省植物志的过程中带领研究团队多次去原产地寻找毛壳花哺鸡竹,但有文献记载分布的地方都成了城市建筑,原来屋前屋后竹婵娟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再如“富阳乌哺鸡竹”这个种,原来是杭州市富阳区常见笋用竹种,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只有富阳东洲村2户农民栽培,为了将其保存, “富阳乌哺鸡竹”被亚林所科研人员带到安吉竹子博览园安了家。还有一种竹子叫“倭形竹”,秆型奇特,长得非常漂亮,马乃训研究员多次到该竹子的生长地罗浮山寻找,可是当地建了很多寺庙,现在已无处可寻……
雷竹覆盖技术
最近几年来环保政策的收紧,不少造纸厂被迫关闭,竹子原来是造纸的优良材料,现在反而成为一种有害生物,如浙江省的温州水竹,曾经是编织和造纸的优良原料,由于竹编织品退出了日常生活以及造纸厂的关闭导致了温州水竹失去利用价值,没有年年砍伐导致它疯狂生长,整个竹丛的砍除非常困难,几乎非人力所能为,因此当地老百姓都将它视为有害生物。再如已经成为 “弃妇”的大木竹,原来也是用途大、分布范围广的材用竹种,由于竹材不能有效利用,因此逐渐被当地农民砍伐,数量越来越少,从80年代的6万多亩竹林到现在的不足50亩竹林,估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竹种也将从地球上消失……
与此相反,也有很多抢手的竹子如雷竹,由于覆盖技术的突破,雷竹每亩年产值在数万元以上,从而使得雷竹在刚竹属竹种中脱颖而出,面积迅速扩张,从原来的不足千亩,发展到近100多万亩,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导致那些利用率极低的竹种栽种面积随着市场需要迅速缩减,如嘉兴地区特有的乌桩头就因为雷竹的覆盖栽培而面积缩减,培育水平下降,几近消亡。
开花的黄条金刚竹
为了有效地保存竹子资源,亚林所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竹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至今已有效地保存了300多个竹子种类,这些绝大多数是引自原产地而不是竹种园或植物园。后续建设的竹种园多数引自这里,便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某个竹种一旦开花,全国各地都会陆续开花,如近年来全国普遍几乎同时开花的翠竹、黄条金刚竹等都源自同一无性系,如果结实量低,往往会导致该竹种灭绝。因此在竹种园建设过程中,应多开展从原产地引种的原创性工作,而不是从竹种园引种到另外一个竹种园。
大多数竹子的自然分布并不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内,以分布在房前屋后和河流两侧居多,这就使得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系统不能有效地保护竹子,又因为有些竹类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利用价值低,无论是当地农民还是地方政府都将这类竹子视为“有害生物”,作为首先消灭的对象,尤其是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原生态竹林毁灭的现象,例如原来浙江富阳的谢家溪有上千亩紫竹林,现在已经全部消失。
中国是竹的故乡,也是世界上竹类分布最广、资源最多、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为这些曾作出伟大贡献如今却在渐渐淡入人们视线的竹子而惋惜……,因此,我们要向人们大声疾呼,请不要只看中竹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它的留存价值及生态效益同样值得大家珍惜和保护,让竹影摇曳的日子重新回到人们身边,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竹子家族永存于世……(作者:岳晋军,通讯员: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