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杂志社2018年3月13日讯 记者陈诚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并就如何做好精准脱贫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两年多时间,如何确保脱贫攻坚任务按期完成?在此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如何发挥作用?围绕这些问题,《紫光阁》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守攻。
记者:作为从事林业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推进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哪些成绩?在落实脱贫攻坚任务方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张守攻: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党中央非常重视和关注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为我们林业科技工作者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开展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为林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为扶贫出力、为乡村振兴献计作贡献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长期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坚持走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截至目前,已与30个省(市)及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新增共建机构13个,组织实施院地合作项目332个。
在这一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以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和绿色扶贫为抓手,统筹推进扶贫工作。比如在科技扶贫方面,要在坚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林业科技项目合作。中国林科院的许多科研项目都与山区、林区、沙区有关,与贫困地区、与林农有关,有许多科研成果与实用技术已在贫困地区推广示范,比如,油茶、油橄榄、杜仲、核桃、榛子等食用粮油药材品种培育与增值加工科技;桉树、杨树、杉树、落叶松、竹材等人工林栽培与木材改性加工利用科技;还有多种珍贵树种资源培育技术,以及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为广大林农脱贫致富、增收就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智力扶贫方面,要加大科技特派员力度,在指导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咨询与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科技队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非常注重扶智工作,有专门的院省合作办公室,成立了长期服务农村的“科普列车行”团队,打造了一支长期奋斗在农村与林农打成一片的接地气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同时,我们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连续多年向基层倾斜,通过专业硕士培养途径,为基层一线定向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各自地区脱贫致富的科技带头人。截至目前,我院还先后主办、参加大型科技对接、技术培训、科普活动等200余场,组织科技特派员500人次服务地方,培训各类人员10000余人次。
就绿色扶贫而言,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进一步细化和安排。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目前生态产品是明显短缺的公共产品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土绿化快速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按照《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3.04%。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年均1亿亩造林任务。经过多年发展,条件好的土地已经绿化,剩下的多是分布在西部地区、偏远山区等干旱瘠薄的困难立地。这些地方多是贫困地区,造林难度大、成本高,要实现造林目标困难不少。因此,我们可以探索“绿色扶贫”模式,让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我国科学家培育出的大批耐盐碱、抗干旱的优良品种在困难立地造林,以绿色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记者:您认为当前科技扶贫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张守攻:我以熟悉的林业科技扶贫为例,谈谈科技扶贫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林业对扶贫工作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度贫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扶贫项目的选择余地小,无论是林业科研成果推广,还是开展科技培训、指派科技特派员和定向培养林业高等人才等,都要求与这些地方的特点和需要高度关联,找准切入点,体现针对性。
首先,扶贫项目要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需要。例如采取林农复合间作的项目设计,科学选择间作的作物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经济林可以满足中期发展的需要,经过逐步引导发展成可持续的长期项目。
其次,扶贫项目要能够纳入当地产业链才能持久发挥作用,否则,外部支持减弱或撤出,极易造成返贫。
第三,搞好林业扶贫要培养一批掌握特殊技能的新型农民。选好项目是基础,搞好技能培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林业技能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科普,必须要有摸得着看得见的示范模式,有成功范例才能充分调动林农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第四,扶贫项目产品一定要有进入社会消费市场的便捷通道。政府应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降低林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记者:扶贫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请您结合贵单位的扶贫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张守攻:我对这句话的的理解是,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功夫,不能搞花架子,不能走过场,不能浮在表面,要牢固树立“授人以渔”的思想,要突出抓好“智力扶贫”,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要突出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变“扶贫”为“扶智”,努力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大力培植村级支柱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推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从“减贫”到“脱贫”的转变,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的转变。
在定点帮扶期间,中国林科院结合当地实际,注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协调,大力加强与当地脱贫致富有密切联系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科技培训,让林业定点扶贫走出一条靠山养山、养山兴山、兴山致富的林业扶贫开发之路,形成以经济林为龙头驱动的主导产业基本格局,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下一番“绣花”功夫还要求我们创新扶贫手段,比如建立专业合作社,以之为支撑,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创新“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再比如,引导合作社跳出简单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等初级合作形式,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认证、品牌包装等高水平经营合作迈进,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统一起来,实现林产品、农产品的增产量、提品质、创品牌、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