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林业科技让彩蝶飞舞景观重现
时间:2018-03-21 来源:中国科技财富网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科技财富网讯2018年03月20日讯 作者:王建兰 胡利娟

  对于大理蝴蝶泉,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老电影《五朵金花》中那幽静、明媚如画的蝴蝶泉,以及"蝴蝶会"的奇异景观,令人印象更为深刻。


  然而,近十多年来,美丽的"蝴蝶会"已很难在蝴蝶泉边看到了,有时,虽有蝴蝶聚集,但数量很少。据当地传言:蝴蝶泉边,原有一蓬枝叶茂密、开白花、发清香的茨蓬,花枝缠绕在横斜于泉面的树干上,蝴蝶沿着下垂的花枝翩翩起舞,连成长串。如今,茨蓬已除,泉面树干叶枯,加之周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田野大量使用农药,蝴蝶误伤不少,那连须钩足悬于泉面的奇观,久已不见,让人扼腕叹息。


  蝴蝶泉边重现彩蝶飞舞的景观梦想现得以实现。3月19日,记者从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简称资昆所)获悉,由该所陈晓鸣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经过16年的科学研究,不仅培养了蝴蝶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开展了蝴蝶人工养殖与彩蝶飞舞景观构建的创新技术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16年来,研究团队研发了寄主植物栽培,蝴蝶养殖设施、密度控制、寄主交替放养、病虫害控制等技术体系,制定了蝴蝶规模养殖技术流程,养殖产量每年每亩可达3-4万只,显著高于国内外每年每亩1.0-1.5万只的水平;规模化养殖种类达29种,高于国内外规模化养殖种类8-10种。


  团队骨干石雷研究员兴奋地介绍说,他们首创了开放式彩蝶飞舞景观构建关键技术,突破了室外难以形成彩蝶飞舞景观的技术瓶颈,首次在室外营造出了"彩蝶飞舞"景观。


  “昆虫是有学习能力的。我们巧妙地利用昆虫的学习能力,采用嗜好性诱导学习训练方法,创建了诱导蝴蝶学习训练技术。”石雷解释说:即将气味独特、挥发性强的标志物加入到蝴蝶食物配方中,通过对刚羽化的蝴蝶成虫进行训练,让蝴蝶对标志物形成深刻记忆,只要一嗅到标志物的气味,就条件反射般地前去取食。石雷非常骄傲地说,目前,国内外暂无同类技术。


  通过长期研究,专家们揭示了蝴蝶的视觉行为特征和飞翔规律,发现了蝴蝶颜色识别特征与活动规律,从而还构建了视觉诱集技术。他们首次发现蝴蝶觅食有3种类型: 嗅觉为主,视觉为辅; 视觉为主,嗅觉为辅; 只有嗅觉,无视觉。多数蝴蝶视觉发达,在反射光谱350-650nm波长范围内,对红、橙、黄色有强烈趋性,同时,它们还能辨别紫外光差异。


  不仅如此,根据蝴蝶的视觉行为特征、嗅觉趋性和生态栖境需求,专家们还配置、构建蝴蝶喜欢的景观,集蝴蝶视觉、嗅觉和学习训练技术于一体,在室外选择一定面积的绿化地,以常绿乔灌木、花草和水源构成自然景观,在其中缓慢释放引诱剂,放飞"诱导训练"好的蝴蝶,营造出蝴蝶在景观中访花、嬉戏、纷飞、栖息的美丽景观。采用这种方法可排除自然界其他挥发物对蝴蝶野外诱集的影响,使室外诱集率达到50~60%(一般野外诱集率小于5%)。解决了野外不能形成彩蝶飞舞景观的难题,让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观重现在大理蝴蝶泉公园。


  观赏蝴蝶为新兴的昆虫产业。专家们估计,全球蝴蝶相关年产值达50亿美元,我国蝴蝶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以上。相比而言,我国蝴蝶产业养殖产量低,种类少,室外蝴蝶景观稀缺。从而也制约了我国蝴蝶产业的发展。由此,陈晓鸣等专家开展了观赏蝴蝶规模化人工养殖及彩蝶飞舞景观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石雷介绍,针对我国多数蝴蝶生物学特征不清,尤其是寄主植物不明和难以发现等问题,他们开展了16年的调查研究,新发现蝴蝶寄主植物42种,排除了文献中错误记载的蝴蝶寄主植物57种,收集和保存了107种蝴蝶寄主植物资源,掌握了主要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筛选出了树头菜、昆明马兜铃、耳叶马兜铃、三开瓢、板蓝、臭辣吴萸等适用于蝴蝶规模化人工繁育的优良寄主植物24种。发现新种1个,中国和云南蝴蝶新记录种22个;研究、掌握了29种蝴蝶生活史、个体发育、幼虫取食特征、化蛹和羽化习性、成虫习性、交配、繁殖等特征,其中21种蝴蝶生物学特征为国内首次报道。同时,对主要观赏蝴蝶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和划分,将其划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杂食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