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2017中国林科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
时间:2017-12-13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12月13日讯 记者王建兰 通讯员刘庆新报道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人工林重大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调控机制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张星耀研究员

  项目选择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松树和杨树人工林等生态系统内的重大典型灾害类型为研究对象,从个体到生态系统水平上,从“寄主-有害生物-共生体-天敌”营养级联的作用关系为切入点,开展有害生物间的协同与竞争、互作、生态适应机制研究,揭示灾害形成与流行机理。从生态系统到个体水平上,发掘抗性资源,揭示生态系统产生调控生物灾害的功能机制,建立优化调控结构与功能模型。从可燃物积累与树种燃烧性及气象条件入手,研究人工林火灾燃烧扩散机理及其影响。

  揭示灾害系统内生物间的协同、竞争和互作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对灾害发生的响应和抵御机制,是本项目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项目将利用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研究手段,组合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先进技术,通过实验生物学模拟与生态现象解析,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分子、细胞和组织不同水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研究重大灾害形成和控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突出重大灾害成灾机理与调控机制的有机联系。


  木材材质改良的物理与化学基础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吕建雄研究员

  项目以主要人工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系统解析木材细胞壁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分别从遗传改良和化学改性的角度对木材细胞壁进行结构调控,研究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转化机制,建立木材多尺度功能化修饰方法,揭示木材品质提升和功能化形成机理,阐明木材材质改良的调控机制。其研究重点是: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构建基于细胞壁结构参数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相关关系模型;解析改性剂与细胞壁反应模式对木材功能性改良的响应机制;创建多尺度界面修饰方法,调控木材功能;探明次生代谢产物对木材材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项目由14所林木基础研究优势的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组成员已从组织、纤维和细胞壁尺度上开展了木材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林木材种质资源,掌握了研究细胞壁生物形成的技术手段,建立了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改造和活性评价体系,创建了木材多尺度改性的关键技术体系,完成了木质材料增韧、超疏水和智能开关等功能化改良及其机理研究。


  马尾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周志春研究员

  项目以马尾松大径材及材脂兼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解决良种丰产和壮苗繁育、大径材定向培育、材脂兼用林高效培育和可持续经营等关键技术,实现其良种规模繁育、大径材林和材脂兼用林等高效发展。将通过创新马尾松良种丰产和快繁技术,解决马尾松高世代种子园矮化丰产技术,揭示矮化丰产机理,突破良种扦插和组培快繁技术,解决菌根化和轻基质容器苗精确化培育技术,实现高世代良种壮苗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通过创新马尾松大径材定向培育和材脂兼用林高效培育技术,揭示立地、密度控制、林龄、施肥、目标树经营等营林措施以及品种对马尾松生长、形质和长期生产力形成、采脂量和采脂增产复壮等影响,实现大径阶无节材生产和脂用林的高效经营。通过运用分子技术和遗传测定等手段,阐明马尾松大径材成材过程和机制,并培育一批高产脂品种。

  项目团队由11家科研院所和4家高等院校组成,拥有1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近10年来,主持完成马尾松培育领域国家科技支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在高世代遗传改良、良种繁育、优化栽培模式和丰产栽培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落叶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守攻院士

  项目以构建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效定向培育技术体系为目标,分生态区研究落叶松优良品系遗传、立地与密度互作效应,建立林分生长与材质模型;开展空间结构优化、干形和冠形管理等技术研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式,构建落叶松无节良材培育技术体系;研究落叶松凋落物分解、养分积累与养分循环间的耦合关系,明确落叶松混交林优化经营技术,揭示连栽人工林地力维持机制;应用多源遥感技术,实现单木、林分和区域多尺度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动态预测和高效培育技术的实时监测。

  项目团队连续主持落叶松相关课题,积累了大量落叶松样地和观测数据。审认定落叶松纸浆材良种7个、结构材良种16个;确定日本落叶松制浆造纸工艺及适合抄造的纸种,初步形成了纸浆材速生丰产培育技术体系;提出了长白落叶松大中径材优化经营模式,初步建立了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林集约培育技术。依托国家级落叶松良种基地,已建成落叶松速生丰产试验示范基地14处,营建各类试验示范林300余公顷,累计建立长期观测固定样地270余块,获取400余株解析木测定数据和大量的临时样地调查数据。


  人工林资源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陈尔学研究员

  项目以支撑人工林高效经营为目标,利用物联网、遥感等信息获取手段,监测人工林生长状况,结合经营措施与立地条件等因子,描述与预测人工林生长过程,构建人工林培育经营决策系统。其研究重点为:人工林生长与环境信息物联网实时精准获取技术,人工林资源多尺度、高精度、高时效监测技术,激光雷达人工林垂直结构参数高精度提取技术,人工林结构-生长-经营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和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技术。

  项目联合了16家森林资源监测领域的科研优势团队,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团队。项目团队承担并联合完成了“复杂地表遥感信息动态分析与建模”等973项目、“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等863重大/重点项目、“高分林业应用示范”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研建了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定量化综合处理与业务运行系统、高分遥感林业应用示范系统及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诊断专题产品生产系统,在国家森林资源宏观监测及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湖南等省(区、市)及所辖市(县)森林资源监测业务中得到示范应用。

    

  人工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研究员

  项目围绕人工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全质多元化利用目标,重点解决人工林剩余物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热化学转化等关键技术。创制功能化饲料添加剂、生物基热固性树脂、自洁型壁纸、高吸附性能专用活性炭等新产品,实现人工林剩余物高效全质多元化利用。将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人工林剩余物利用过程清洁生产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人工林剩余物高效全质利用,使资源增值30%,废弃资源全质化利用率提高30%。

  项目组集聚了国内从事人工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主要优势单位,拥有本领域唯一的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近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10年来,完成清洁制浆、木质纤维材料、食用菌等木质资源利用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开发了木质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新产品,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


  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和增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周再知研究员

  项目以柚木、红椎、降香黄檀、楠木等重要珍贵树种为研究对象,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开展高效培育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提出优化的高效培育技术体系与模式,研发高附加值木材加工与产品增值关键技术。将通过良种、壮苗、立地控制、施肥、混交等技术集成,创建高效培育示范点。对低产幼林,通过测土施肥、修枝、林下植被管理等技术集成,提高幼林生长速度。通过修枝、疏伐、目标树经营和地力维持等技术集成,提高木材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对珍贵材干燥、涂饰和机械加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建立加工生产示范线,实现木材产品的提值与增效。

  项目团队由15家科研院所、5家高等院校及10家龙头企业组成,汇聚了我国从事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研究的主要优势单位及珍贵木材家具、地板、木门等制造加工的知名企业。在珍贵树种培育和木材加工与利用研究上,项目团队近5年承担的课题主要包括“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等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重点开展了重要珍贵树种的培育技术研究,营建各类试验示范林超过5万亩。


  工业原料林高效培育和增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主持: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杜红岩研究员

  项目围绕规模化与系统化技术集成,重点开展工业原料林高效和省力栽培模式与规模化高效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机械化经营管理与高效采收技术集成与示范、精深加工与规模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营建规模化示范基地,凝练集成高效栽培技术,为工业原料林规模化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栽培模式与机械化采收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工业原料林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及其采收技术体系。建立工业原料林精深加工生产线,集成有效成分及其产品研发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精深加工与规模化生产技术。

  项目团队聚集了目前国内工业原料林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团队先后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等,在杜仲、银杏、油桐等主要工业原料林树种育种、高效栽培与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和良好产业前景的重要研究成果,先后选育出林木良种50余个,创新栽培模式和技术50多项。


  “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东北天然次生林抚育更新技术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张会儒研究员

  项目通过开展天然次生林抚育更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研究,解决天然次生林更新动态规律和维持机制、森林抚育对次生林可控林分结构和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关键物种保育及复壮技术、主导功能与多目标协调的森林结构调整技术、经营空间规划与辅助决策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森林健康保育和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开展县域面积以上的示范,为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顶级群落的恢复提供适用技术模式和范例。

  项目组拥有雄厚的森林经营技术研究基础和人才队伍,有长期固定的森林抚育更新试验研究基地。近15年来,在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948引进计划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支持下,团队针对东北林区森林经营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测算、森林生态采伐、多目标空间规划、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与模式、森林生长定量模拟和预测等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了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到辽宁东部等重点林区、覆盖全东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基地。


  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虞木奎研究员

  项目根据南方丘陵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人工林及主体功能的差异,重点研究低效人工林形成过程及演变机理,研发低效人工林抚育更新、群落结构优化、土壤改良、林下植被快速恢复等改造关键技术,研发林果、林茶、林药、林农等区域特色生态产业技术,开展县域示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发展能力,为发挥其生态屏障和生态富民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以我国南方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为对象,首次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综合效能的角度,计量分析与评价不同林分类型光、热、水、土、气及主要生命元素的综合利用效率与功能,研究不同类型低效人工林的综合特征及判别标准,揭示不同类型低效人工林形成机理,探索区域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耦合机制,提出低效人工林改造与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模式。项目将从群落结构改造、林地质量改良、生态功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已在湖南、湖北、江西等主要人工林区建立了长期示范基地。


  长江中上游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姜春前研究员

  项目围绕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的问题,重点研究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的技术机理、川东山地灾害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技术、鄂西北丘陵山地水源地水质净化功能提升技术、湘西南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的技术、南岭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技术以及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等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将野外定位实验、林分结构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结合,利用野外调查、观测及遥感技术提取区域生态系统专题信息。项目组成员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数据,且具有野外观测、野外仪器设备维护和数据采集和遥感分析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特别是项目组成员曾开展区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发表大量的学术研究论著,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与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刘常富研究员

  项目选择三峡水库库区典型代表性的“边坡-消落带-水体”交错带生态系统,以实地实验、野外定位观测、机理过程与模型相结合;以水土生态过程与机理结合、面源污染迁移与景观生态调控、水体富营养化消减与生物调控为基础;注重水土流失及相关面源污染生态过程;考虑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模式与结构、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的影响;以边坡-消落带-水体相结合,以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尺度阐释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演变以及面源污染规律等研究,提出面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结构优化机制和调控策略。拟解决库区交错带和库周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机理,生态系统、景观及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机制,面源污染发生格局、调控过程及途径等3个重大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聚集了目前国内有关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及相关领域的主要力量,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和CERN、CFERN的5个野外台站和近20个长期试验基地,覆盖全三峡水库典型区域和主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模式,能为野外实验提供全面的技术和历史性数据支持。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主持: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崔丽娟研究员

  基于对滨海滩涂湿地生态过程、退化机理、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项目重点解决滨海滩涂湿地退化机理与恢复调控之间的瓶颈问题,重点研发滨海滩涂湿地恢复及功能提升技术,以及滨海滩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服务-生态产业一体化开发技术,并研发滨海滩涂湿地综合整治和利用技术体系。其创新点在于,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滩涂湿地退化机理及稳态维持机制,有助于完善湿地科学理论;创新性地提出通过不同目标生态单元的耦合构建,综合恢复滨海滩涂湿地生态功能,进行滩涂湿地特色植物资源的产品开发,为滩涂湿地的直接利用提供技术与产品;创新性地提出生态服务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技术,形成滨海滩涂湿地资源产品、工艺和产业一体化模式;引入生态旅游,采用全链条整体设计,形成滨海滩涂湿地综合管理范式和智能化安全调控模式。

  近期,项目团队依托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重大项目“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评估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了滨海湿地基本的生态特征,积累了滨海湿地基础数据。

  2017年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实施的最新科技计划,由原来科技部管理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该计划主要面向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截至2017年6月5日,科技部已公布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40个,入选项目共计1077个,总经费超过216亿元。“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和“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就是位列其中的2个重点专项,在这两个专项中,中国林科院获批项目13项,并均已启动。

  2016年10项

  2016年,我国首次采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形式组织项目申报。

  2016年,中国林科院共获批“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和“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3个重点专项共10个项目。这10个项目分别是:“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中的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和环境胁迫机制、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桉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南方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共7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中的京津冀风沙源区沙化土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共2项;“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中的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1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