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科技创新成推动林业发展重要驱动力
时间:2017-10-16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10月16日讯 记者张辉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林业建设进入攻坚克难和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林业科技工作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林业改革发展大局,强化应用,突出成果,在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5 年来, 林业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700 多项, 推广林木新品种 500 多个、新技术 1000 余项,制定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661 项 ,获授权专利 3659 件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55%, 科技进步贡献率 48%,林木良种使用率 60.8%。

  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 国家林业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支撑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发布了《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林业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实施了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一带一路” 生态互联互惠等科技创新行动,通过一系列举措,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林业现代化。

  5 年来, 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林业生态建设水平,推动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了林业扶贫攻坚,取得了一批丰

硕成果。

  退化地植被重建等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取得突破,为保护好占我国森林面积 70%的天然林提供了技术支撑。 探索总结的低覆盖度治沙造林理论与技术模式,基本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区中幼龄林衰败的问题。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日益成熟,松褐天牛高效引诱剂推广面积达528 万亩,防控效果超过 95%。 建立的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大范围森林资源信息快速精准监测。

  竹缠绕复合管技术在绿色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使竹材的工业利用率从 50%提高到 90%以上, 产品远销美国、 德国等46 个国家。 农林剩余物热解气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套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30%,并出口到英国、意大利等10 多个国家。 人造板连续平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装备价格降低 60%。木材改性增强处理技术取得新突破, 有效改善了速生低质木材性能 , 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 选育出高产抗逆油茶新品种48 个, 良种示范林亩产茶油超过 50 公斤, 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将油茶亩产由 5 公斤提高到 20 公斤以上。核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将核桃亩产由 25 公斤提高到 98 公斤。

  为促进林区、沙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国家林业局大力推进木本粮油树种高产良种选育和丰产经营、林业特色资源高效培育、林下经济动植物规模化种养和加工利用等兴林富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转化应用新技术新成果2200 多项。 印发《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在贵州、 四川两省启动林业科技扶贫行动。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共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 1.3 万名, 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 60 多万人次。 建立各类示范林 3000

多万亩,形成了示范带动、一县一品和企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 林业科技重大前沿研究也取得新进展。 自主发起并完成毛竹基因组测序, 填补了世界竹类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 揭示了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作用和机理, 明确了不同尺度植被对 PM2.5 的定量阻滞作用。 攻克了高分遥感数据应用于森林、 湿地和荒漠化监测等关键技术。 创新了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

  林业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 还有效服务了“一带一路”倡议。 与全球环境基金建立了 “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 实施范围涉及西部 9 个省(区)的 227 个县(市、区),开创的土地退化综合防治新模式, 在中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 成立了我国林业领域第一个秘书处设在中国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竹藤技术委员会 。主导制定了《细木工板》等 4 项国际标准和山茶等 4 项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测试指南,实现中国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面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织培训班 103期, 培训 100 多个国家的林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2800 多人次。

  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65%。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