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10月20日讯 记者宋平报道
“私人定制 ”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现如今,桉树也在同样享受着别致的“私人定制”服务,成为森林中的“新贵”。 这就是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谢耀坚研究员团队历经 20 年获得的研究成果——“桉树工业原料林良种创制及高效培育技术”。
谢耀坚说 :“这项技术体系之所以能获得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认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根据市场需求 ,做到了 ‘从娃娃抓起 ’,即从桉树的‘种子’和‘栽培’着手,探索出了桉树人工林的定向发展模式。 ”
如果没有一颗好种子,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
经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谢耀坚所带领的团队先后确定了纤维材、胶合板材和实木材 3 个桉树品种群良种创新研究方向,踏上了桉树“良种定制”技术攻关之路。在南方国家桉树种质资源库保存林,谢耀坚随手指着几棵桉树说 :“这是尾叶桉杂交后代 ,这是细叶桉杂交后代 ,那棵肯定有粗皮桉的成分。 ”在记者眼里,它们只有一个名字——“桉树 ”,但在谢耀坚眼中 ,它们可是自己亲手通过杂交技术培育的有独特个性的“孩子”。
杂交是良种创新研究中既传统又实用的技术途径 ,方法虽然简单 ,但设计杂交组合,并在这些组合的子代中寻找到想要的良种并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牢记每一组杂交组合中的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特性,还要了解其生长规律和习性, 确保杂交组合的成功,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良种。在林业领域 ,林木生长周期长 ,效益回报不确定,要求科研专家比其他领域专家更具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智慧与恒心。为桉树,谢耀坚已坚守了 20 年。
20 年里,他率领桉树研究团队选育出桉树纤维材利用方向优良品种 16 个, 胶合板材利用方向优良品种 18 个,实木材利用方向优良品种 7个。 这些良种经过审(认)定和推广应用后证实 , 纤维材良种的生长量较传统品种高出20%以上,胶合板材良种不仅速生、树干通直圆满且旋切性能好 , 实木材良种则更加珍贵,经济价值成倍提升。
谢耀坚说,选育出来的良种虽是以市场需求为第一目标, 但在良种创制过程中,其抗逆性也同等重要。 如桉树主产区广东、广西和福建等沿海省区台风多发,为保障桉树木材产量稳定,研究团队还专门建立了一套林木抗风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抗风能力较强的赤桉家系 4 个,尾细桉无性系 1 个。 另外 , 针对台风过后桉树经常遭受病害的问题,团队开展了桉树抗焦枯病病原菌的抗性测试和筛选 ,最终获得了尾邓桉 、尾边桉和尾柳桉 3 个抗病新品种。
再好的种子,没有雨露和阳光也不会生根发芽
良种有了, 配套栽培技术如果跟不上,依旧很难取得预期的效益。 经过多年的跟踪观察,综合桉树生长习性和当地地形与气候条件,谢耀坚团队为“定制良种”分别制定了配套的定向培育技术,并针对丘陵和山地研究了相应的生态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从良种创制到立地选择 ,到肥料控释 ,再到轮伐期调控 ,最后到木材利用的一条龙 “定制培育”服务与创新技术突破。
团队中的陈少雄研究员在 “培育定制”技术创新研究中颇有心得。他介绍说,针对桉树纤维材侧重蓄积量的特点,团队重点研究了栽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桉树生长的影响,并就效益最大化确定了最佳轮伐期,最终形成了 “短周期桉树纤维材培育技术”规范体系。 在胶合板用途林造林模式和培育技术方面, 针对平地和低山丘陵地形环境,设计“不炼山+机械带垦 ”的造林模式 ,辅以密度管理、养分管理等技术,形成“中长周期桉树胶合板材培育技术”,与传统模式相比,可降低 30.3%的成本投入, 林下植被生物量提高 1.5 倍, 且使桉树胶合板中大径材培育周期缩至 9 年左右。 而在“桉树实木用材培育技术 ”方面 ,考虑桉树实木用材径级较大的特点,项目组重点研究并制定了立地选择标准、初植密度范围、最佳轮伐期、采伐标准和大径材培育模式。
目前,项目共获得鉴(认)定成果 19 项,专利 12 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1 项、地方标准 7 项 , 出版专著 4 部 , 发表论文 261 篇(SCI 收录 36 篇),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 项 ,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1 项,培养硕士及以上人才超过 80 人,为各省区林场等培训人员超过 1000 人。
相关成果已在我国南方 10 个省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 辐射推广面积达 340.67 万公顷,繁殖苗木近 122 亿株,良种使用率从 15%提至 90%,累计新增产值 574.05 亿元 ,实现了桉树良种普遍的升级换代,提升了我国桉树产业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并在促进社会就业 、帮助农民致富 、增加森林碳汇以及发挥防护效应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