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王小青:荣誉是科研副产品
时间:2017-09-15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9月15日讯 记者潘春芳 王建兰 宋平报道

  杨木、杉木等速生材能否华丽转身替代珍贵木材?木材是否可以像玻璃一样防水?竹子为何能弯而不折,刚中带柔?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青的研究很有用,也很有意思。

  自2014年我国对东北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后,人工林愈加成为木材市场上的重要依存力量。然而,由于人工林速生,其木材性能大打折扣,如北方主要造林树种杨树,其木材密度偏小、材质软、强度低、易变形等缺陷,使得其应用范围相对受限,产品附加值也大大降低。因此,木材改性,实现人工林木材的提质优化成为木材专家们研究的目标。

  恰逢此时,王小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学金资助者,从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学成归来,他看到市场上这一重大需求,结合自身在国外学习的经验,带领团队立即着手攻关相关技术。

  “木材改性”不是新鲜词,只不过我国传统的木材改性技术,多通过添加脲醛、酚醛、三聚氰胺等醛类物质作为改性剂来增强木材性能。这类改性剂虽能对木材性能有所改善,但其释放的醛类物质严重危害人体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作为家具材使用,更是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因此,绿色、环保无醛改性剂的研发势在必行。

  王小青团队将目光聚焦在生物基糠醇上。糠醇取源于玉米秆、甘蔗渣等农业剩余物,来源广泛,且相比于醛类化学药剂更加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具体来讲,这项技术就是以糠醇为改性剂对木材进行浸渍处理。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糠醇单体在木材内部固化,形成高度交联的糠醇树脂,填充木材细胞壁微孔或细胞腔,进而实现材质改良。糠醇改性后木材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抗生物耐腐性能。尽管这一技术已在挪威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更未实现产业化,且糠醇改性后的木材,韧性会降低,变脆,木材颜色呈棕褐色,制备工艺也有待改良。为此,王小青及其团队在实现糠醇改性剂替代改良之后,试图继续通过对催化剂、助剂配方的筛选和优化,制备出一种成本相对较低、高渗透性、常温储存稳定的糠醇改性溶液,并研究人工林杨木糠醇树脂改性的优化工艺及改性机理,进一步完善这一技术体系,进而加快糠醇在木材改性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当前,王小青还在开展另一项重要研究——超疏水木材,这也是木材改性技术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同样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对木材应用的新需求。

  王小青介绍说,这项研究受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的启示:水滴在一片荷叶上会形成一个球形,而不是铺展开来,究其原因,在于荷叶表面具有“粗糙”的微观形貌以及疏水的表皮蜡。这种特殊的结构有助于锁住空气,防止水将表面润湿。像荷叶这样的表面就是“超疏水表面”,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水、灰尘等细微杂质的污染。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如何把荷叶的这项“特异功能”复制给木材,赋予木材超疏水、自清洁、防污功能,王小青可是花费了不少功夫。

  为了攻破这一技术难关,王小青经常加班到深夜,忘了节假日。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青团队最终选择利用性能稳定的纳米二氧化硅为无机填料,以具有粘结功能的透明聚合物(环氧树脂、有机硅油)为有机基质,采用工艺简单的浸渍涂膜法在木材表面成功构建了具有可控微/纳米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超疏水膜。附有超疏水膜的木材具有良好的自清洁、耐磨性、耐水洗、耐高湿、耐光老化以及耐酸碱腐蚀等性能。超疏水木材有望应用于浴室内装修、园林景观建筑、木栅栏等场合。

  作为中国林科院第四届杰出青年代表,王小青是努力的,更是幸运的。但在荣誉背后,王小青坦言:科研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王小青感到有些迷茫,有一段时间竟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他说,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找不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了目标,是最痛苦的一件事。但,好在自己非常幸运,很快得到了“高人”指点。

  2009年,德国马普学会的Burgert教授受邀来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做报告。精彩的报告内容一下子吸引了台下的王小青,给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王小青说:“Burgert教授做的是植物力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微观,很多科学现象我们平常根本就没深入思考过,比如,树木从幼龄到成熟,树干木质部微纤丝角逐渐变小,其背后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受此启发,王小青对竹材的微观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后两次赴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王小青着手研究毛竹纤维细胞壁结构和力学适应性机制。研究过程中,他与团队成员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激光共聚焦拉曼显微技术,成功获得了毛竹纤维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纤维素、木质素)分布以及纤维素大分子的取向信息,并采用纳米压痕仪,测试了维管束纤维细胞壁力学性质。研究发现,与木材管胞不同,竹材纤维次生壁表现为厚薄交替的多壁层结构,这种复杂的壁层结构使得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最大化,同时木质化增强了纤维横向的刚度。这项研究从纳米尺度上解释了细长竹竿为何具有很强的抗弯能力,促进了人们对竹材内在优化结构设计的认识,为定向制备高性能仿生新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王小青参加工作后获得的第一个成绩单。

  经过这件事后,王小青懂得了一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个人产生了迷茫,那肯定是他的智慧还不够,这个时候就需要更有智慧的人来指点。”这种感悟和经验不仅成为他自己的向导,同时,也成为他教导研究生的重要一课: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善于向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请教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自己尽快成长成熟。现如今,王小青的研究生大部分都在国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他作为导师最大的骄傲。

  在德国研究竹子期间,还有一件事让王小青印象深刻。在一次实验中,王小青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当时如果发表出来,可能会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受德国人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他又增加了样本量进行重复试验,发现之前的研究结果只是一个“偶然现象”。瞬间的惊喜与失落,让王小青有些失望,但科研容不得半点草率。回忆起这段往事,王小青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冲动。他说:“荣誉对一名科研工作者固然很重要,但现在,我更在乎的是有没有实实在在地解决科学问题,有没有认真培养研究生,荣誉倒更像是科研的副产品了。”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访谈,王小青沉稳、冷静的思考和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笑称:“科研工作的特点就是‘身体下班,大脑从来不下班’,希望自己能做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