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让更多人认识湿地
时间:2017-07-28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7月24日讯 记者尚文博报道

  什么是湿地?

  《湿地公约》的解释是: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说:“‘湿地’这个词也许好多同学没听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沙家浜》的故事就发生在湿地上,沙家浜是白天鹅、丹顶鹤的家。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微山湖,也是湿地。”

  以上两种解读,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第二个表达来了解湿地。这段话来自《认识湿地》一书的序言。

  《认识湿地》这本针对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于2012年10月第1次印刷发行。目前,该书已6次印刷,累计发行59477册。该书作者是从事湿地科研工作27年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所研究员崔丽娟。基于她在湿地科研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崔丽娟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科普项目,《认识湿地》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品牌。

  虽然湿地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及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但不了解湿地的人占大多数。

  作为国内湿地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中国林科院湿地所的研究员们感到责任在肩。崔丽娟于2012年1月出版了第一部科普图书《湿地北京》,作为《认识湿地》的起源,该书不仅获得了北京市人大的关注,还直接促进了《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的出台。由此,崔丽娟和团队的研究人员受到了启发和鼓舞,他们希望通过科普语言、生动案例,进一步把湿地介绍给公众。

  传播内容包括湿地的内涵、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保护理念、湿地恢复技术以及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等。这些转化成科普语言,形成了“认识湿地三部曲”系列微视频,即3分钟小短片“走进湿地”“奇妙的生物”“湿地生病了”,拉近了湿地与公众的距离。  

  崔利娟介绍,“同一个知识由于传播媒介不同、受众不同,所选取的科普知识点就不同,这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同时也推动研究人员去发现更多的科普呈现方式。”

  在集体策划、推进下,项目团队先后在22个省(区、市)开展湿地科普讲座,在国际、国内的会议上进行湿地知识宣讲,走进中小学校和高校课堂、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各级政府部门和湿地管理机构授课。他们将大幅优美湿地图片搬进了著名的北京西单科普画廊,相继在北京、南京等地举办了“认识湿地”展览,其间约有30万人次参观。他们还综合运用景观设计学、传媒学及广告设计等多学科设计附属衍生品,制作了“认识湿地”视频U盘,以及印有湿地知识的环保背包、书签、明信片等宣传品,强化人们对湿地的关注。主创团队还通过公众留言及调查问卷等形式增加科普项目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认识湿地》的科普目标群体最初锁定在青少年,但随着宣传手段的丰富多样,受众群体也向多元化发展。其中既有湿地研究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工作者,又有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以及热爱自然保护的普通公众。更可喜的是,通过由原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将湿地科普的受众扩大到农村广大读者。

  据统计,项目团队利用公众号、二维码、QQ社交软件、网络论坛等传播湿地知识,日均200人次转载和阅读。“认识湿地”系列视频累计播放10万余次,科普讲座听众近3万人次。相关湿地知识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国家地理》《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等报刊,读者达600万人次。“认识湿地”系列科普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优秀图书、百种优秀出版物、梁希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技部2015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北京市科技协会最佳科普公益宣传奖、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普创新奖。

  科学研究与科普创作都在继续,崔丽娟认为科普成果最大的收获是:“推动我们在今后的湿地科研中,研究得更透彻,目标更清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