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我国野生柿资源“家底”令人惊喜
时间:2017-07-28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7月28日讯 记者潘春芳 刘斯文报道

  近日,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傅建敏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关于柿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调查结果。调查基本摸清了柿主要分布国和地区的“家底”,并为柿育种和研究发现了绝佳的试验材料。调查和研究结果已编纂成书,集纳于《柿雄性种质资源图鉴》。

  傅建敏团队致力于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柿良种选育和栽培利用。2009年以来,研究组在林业行业公益专项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首先启动了对中国、日本等主要柿分布国家和地区的野生资源与栽培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和评价工作。

  在近10年的调查工作中,研究组对柿野生资源的调研有了超越前人研究的发现。

  我国柿产业相对集中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广西几个省(区、市),但研究组在广西之外的几个省(区、市),以及日本国都没有发现野生柿居群,只发现一些散生个体,反而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广西、云南等地的山区发现了柿野生资源,其中面积最大的苏州、桂林和罗田地区的野生居群有近100个个体。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居群均发现了完全雄株资源,统计显示,居群中完全雄株占比20%到50%不等。

  傅建敏介绍说,柿种是个“女儿国”,现有的近千种柿品种,绝大部分是孤雌生殖,只开雌花,开雄花的品种占比约2%左右,自然界在雌株极少的情况下,自然杂交产生很少的种子,甚至完全无籽,这就是很多地方生产无核柿子的原因。另一个途径是选取芽变枝进行嫁接,但是这种无性育种方式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如果有大量的雄株可做选择,就可以通过雌雄株授粉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定向培育更容易产生优良品种。

  “此前,华中农大的一项调查认为,柿树的完全雄株非常罕见且只在大别山区仅存数株。我们的调查结果推翻了这一定论,我们首次发现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普遍存在柿野生雄性种质资源。这首先及时挽救了柿野生种质资源濒临灭绝的命运。”傅建敏说。

  目前,傅建敏团队已将调查发现的野生资源和栽培品种资源共计700余份,全部收集保存到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原阳实验基地,建成占地面积40余亩的柿属植物资源圃,其中野生资源165份,完全雄性资源60份。原阳实验基地成为目前全世界保存野生资源和雄性种质资源最丰富的柿资源圃,于2016年被列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并已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提供了632份种质的详细图文资料。

  傅建敏团队还在成功保存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针对雄性种质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他们对雄花和花粉表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制订了相关性状的规范化描述标准,填补了2006年版的《柿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2010年版《柿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两项标准的空白。

  此外,他们对各地雄性种质资源及其本地雌性资源进行了基于SSR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

  结果发现,各地雄株与本地主栽品种均有非常亲近的关系,同时也揭示我国唯一的完全甜柿罗田甜柿的起源与野生罗田完全雄株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这与前期研究结果相符。研究组还对雄性资源的2n花粉得率等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上研究将对柿长期育种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柿栽培历史,且目前的柿种质资源、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柿子色泽鲜艳、风味甘甜。除食用外,柿果、柿叶和柿蒂提取的单宁、黄酮、多酚和VC等成分广泛用于饮品、药品、保健品、纺织品、化妆品、皮革等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单宁对金、铂、铬、铀等贵金属、核放射性金属及水土壤污染类重金属具有强烈吸附作用,可用于重金属回收及水净化等产业。

  “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柿的研究和利用将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对柿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专用品种的需求也越来也紧迫。但目前,柿品种类型虽多,符合产业需求的品种却屈指可数,并且绝大部分是日本品种。我们这一结果无疑为柿的遗传改良、性别分化和柿的起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试验材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