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竹林资源体系如何创新发展?
时间:2017-08-17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8月17日讯

  竹林是一种特殊的常绿森林类型,是地球陆地生态体系中的一员,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殖更新、生长成林及采伐利用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其他类型森林。

  竹林具有极佳的多功能利用价值。竹子全身都是宝,经济利用价值高。竹产品应用于农业、渔业、水利、建筑、医疗、手工业、家具业以及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竹笋、竹菌等是美味佳肴。竹林地上部分竹秆林立、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地下鞭根系统发达、纵横交错,且竹林择伐作业,能维持林相长期稳定,因而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以及休闲健身等生态功能价值。竹林还为众多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栽培利用历史最悠久、竹文化最灿烂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竹业飞速发展,无论是在竹林面积、竹林产量,还是在竹业科技水平和竹制品研发方面,皆居世界产竹国之首,引领着世界竹产业发展。竹业已成为中国竹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竹林资源是竹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其多功能利用价值的载体。竹林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竹林多功能价值的大小。笔者拟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完善高效可持续经营竹林资源体系进行探讨。

  竹林资源体系建设现状

  中国竹林资源面积7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南的广大丘陵山地,生长着单轴型、合轴型和复轴型三大类竹子500多种,在辽阔的大地上,构筑了多种多样的散生状和丛生状的竹林群落。

  依据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比较发达的竹林资源体系,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效益。

  所谓竹林资源体系建设,就是依据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将不同竹种的不同经营类型竹林在其适生区域进行科学配置,发挥各自主导功能的最大化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即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生态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竹林优质、高效、健康的可持续经营水平。

  中国竹林资源体系建设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竹林分类经营体系。竹林不仅经济功能价值、生态功能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俱佳,而且是能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集合于一身的林种。竹林分类经营,简言之,就是针对主导功能(经济、生态或社会功能)利用不同的竹林,实施相应的经营举措,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主导功能效益。按照竹林主导功能利用及经营目标的不同,划分为三大经营类群和若干经营类型:

  ——以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竹林经营类群,其中按林分主产品类型及用途要求的不同,又划分为材用竹林、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特用竹林等经营类型。

  ——以获取最大化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竹林经营类群,其中按其功能效益利用侧重的不同,又划分为水源涵养竹林、水土保持竹林、防护竹林、碳汇竹林等经营类型。

  ——以获取最大化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竹林经营类群,其中按照地域或作用的不同,又划分为城镇园林竹林、森林公园竹林、自然保护区竹林、竹类植物园竹林等经营类型。

  根据2011年底的统计,在全国竹林资源面积中,各经营类型竹林所占比例为:材用竹林36.32%,笋材两用竹林24.11%,笋用竹林5.56%,纸浆竹林13.98%,生态公益竹林18.67%,其他竹林1.36%。

  实践表明,竹林实行分类经营后,能因地制宜地发挥竹林主导利用功能的最大潜能和竹林目标经营的最大化效益,达到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竹林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之目标。

  二是竹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竹林定向培育技术是指对不同竹种的不同经营类型竹林获取最大化经营效益所采用的培育技术,包括改善竹林生长状况和改善竹林立地环境条件两方面的技术。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不同经营类型竹林主导功能利用和主产品类型不同,因此,只有采用相配套的定向培育技术才能获得最大化经营效益。定向培育技术不仅要求技术定向性强、先进适用、简便易行、综合配套、低碳作业、效果显著及投入产出比大,而且还要求技术措施能兼顾竹林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境安全。

  根据上述竹林定向培育的理念和要求,我国制定了一大批国家级、地方级和行业级的竹林定向培育技术标准和规程,有力地提升了竹林的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水平。

  三是竹林经营体制体系。中国竹林经营主体为广大农户,而每户经营的竹林面积不大,加工企业所需竹材和竹笋等原料由一家一户农民提供。围绕如何把千家万户竹农的竹林生产与加工企业和大市场联结起来,达到既能保障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又能维护竹农稳定的经济收入,各地进行了探讨,想了许多办法。竹林经营大户、竹业生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竹林基地、“公司+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在广大竹区出现,加工企业与竹林所有者联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竹林资源经营体系空间布局。依据竹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竹林资源自然分布的特点,中国竹林资源经营体系空间格局由三大区带组成。

  ——毛竹林区带。分布范围东起浙江、安徽,往西至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毛竹是中国特有的竹种,是中国面积最大、蓄积量最多、利用最广的竹林资源。毛竹材用林和毛竹笋材两用林是主要的经营类型。除毛竹林外,这个区带内还有许多经济价值高的散生小径级笋用竹种林,如雷竹、高节竹、红哺鸡竹等。这个区带是我国最大的竹材和竹笋生产及加工基地。

  ——丛生竹林区带。分布范围东起浙江和福建沿海、台湾,西到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主要生长着许多优良的丛生竹种,竹林经营类型主要是笋用竹林和纸浆竹林。这个区带是中国主要的丛生竹笋、竹浆生产及加工基地。

  ——散生竹-丛生竹林区带。分布范围东起河南,往西至陕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这个区带内有:淡竹、斑竹、桂竹、巴山木竹、篌竹、麻竹、白夹竹、慈竹、方竹等优良经济竹种生长。竹林经营类型主要是笋用竹林和纸浆竹林。这个区带是中国重要的小径级散生竹和丛生竹竹笋、竹浆生产和加工基地。

  在这3个区带内,90%以上的竹林分布在长江、珠江、澜沧江、钱塘江、闽江等重要水系的源头或两岸,在重要敏感地区还划分设立了生态公益竹林。它们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效益。

  五是竹林经营保障体系。培育高效可持续经营竹林,使其能永续发挥最佳的功能效益,中国建立了一套竹林资源发展保障体系。其内容主要有:

  ——国家政策扶植。在竹林资源经营方面采用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在税赋方面实行减免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经营竹林的积极性。

  ——政府资金扶植。从中央政府到竹产区省、市、县政府每年都从财政上拨款扶植竹林资源发展,主要用于竹林培育技术成果转化、竹林自然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林区道路建设、技术培训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竹林资源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科学技术支撑。中央和产竹省、市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竹林资源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经营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创新研究成果,为竹林资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社会资本参与。不少民营企业界人士看到竹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商机,纷纷投资竹业,有的兴办竹加工企业,有的建立生产绿色产品的竹林基地,有的依托竹林优美的环境开发休闲旅游。他们给中国竹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述竹林资源体系的建立,为中国竹产业高效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广大竹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竹林资源体系建设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积极认真地应对,完善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竹林资源体系。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发展动力不够足。竹林资源发展主要靠二产和三产带动。然而,目前仍有相当大面积的竹区,二产不强、三产滞后,一产缺少强大的发展带动力。

  ——竹林经营成本上涨。进入21世纪后,竹区广大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家庭竹林培育缺乏劳动力。近几年来,劳动用工价格上涨很快,加之农用物资和运输等价格也逐年攀升,竹农从竹林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普遍减少30%-50%,甚至更多,严重影响了竹农培育竹林的积极性,致使许多竹区竹林培育水平下降。

  ——竹林培育技术滞后。以往竹林丰产培育技术标准是建立在劳动力和农用物资等较廉价基础之上的,有些关键技术已不能适应竹林培育成本上涨形势的需求。

  ——竹林经营体制的不适应性。目前大多数竹林经营主体仍然是农户个体,农户经营竹林面积小,一家一户人力、财力单薄,不能适应高效可持续竹林资源体系建设的要求,虽有一些新的经营体制出现,但尚未形成主流。

  创新完善竹林资源体系建设

  社会经济的绿色增长,民生林业的发展,木材供需矛盾的缓解和生态文明的繁荣,都要求中国竹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竹林资源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经营举措、创新培育技术,完善高效可持续经营竹林资源体系的建设。

  一是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竹区竹业要坚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方向,以二产和三产的需求带动一产的发展,给高效可持续经营竹林体系建设以强大的动力。竹加工业是竹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应坚决实施供给侧改革,在提升传统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力研发新产品,拓展新的利用领域。竹区要利用竹林环境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二是改变竹林经济增长模式。竹林经济应由竹材和竹笋产品生产的单一经济模式向竹林产品、林下种植、养殖和竹林环境利用等的综合经济模式发展,从而提升竹林经济效益和竹农的直接经济收入。

  三是调整竹林经营类型的比重。依据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以及竹林培育面临成本上涨的困境,适当调整竹林资源体系中竹林经营类型比重是必要的。

  首先,适当下调商品竹林比重,提升生态公益林比重,将影响江河湖泊水系敏感区域的竹林和交通不便的山地竹林增划为生态公益竹林,使生态竹林面积逐步达到全国竹林资源面积的1/4。

  其次,商品竹林中,依据市场需求预测,笋用竹林资源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发展笋用林潜力大,笋用竹林面积可提升至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0%。竹材造纸是我国造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材造纸应以丛生竹林为主、小径级散生竹为辅,可在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大力发展纸浆竹林,适当增加纸浆竹林在全国竹林资源中的比重。材用竹林和笋材两用竹林是竹林资源的主体,经营类型占半壁江山是符合竹产业发展方向及要求的。

  四是建设高标准基地竹林。目前,我国优质高产的工业用原料竹林所占比重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保障竹产业发展对优质原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整合经济、技术、劳力和交通等资源,建设高标准基地竹林,必将大大提升竹林生产水平和可持续经营水平。

  在基地竹林建设中,首先有个选址问题。应在立地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现有中产水平竹林和高产水平竹林中,建立高标准的基地竹林,不要选择土地条件差、交通不便处的竹林建设基地竹林。新造基地竹林也应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面且适宜该竹种良好生长的地方,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标准基地竹林面积要根据当地竹产业发展规模要求来定,切不可盲目求大和大规模连片。

  高标准基地竹林建设应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方针,围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林产品安全、竹林安全、竹林环境安全)、可持续”的经营目标,根据竹林立地等级的高低,制定相应的产量指标,运用相配套的先进培育技术,采用生态集约型增长方式,提升竹林经营效益。

  基地竹林建设可采用公司、“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以解决单户经营不利于高标准基地竹林建设之虞。

  五是建设高效生态公益竹林。生态公益竹林包括水源涵养竹林、水土保持竹林、防护竹林、碳汇竹林等,欲使其能持续发挥最佳功能效益,必须进行科学经营,维持合理的竹林林分结构,消除有碍竹林正常更新生长的不利因素,使竹山常青永驻。

  六是创新竹林经营技术。一方面对现有竹林经营规程中的一些先进适用技术,要大力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对一些不适应现代竹林经营形势要求的技术,要改进或摒弃,创立新的技术取代之。如研制缓释肥料取代一年多次施肥技术,研制快速高效竹伐蔸促腐技术取代林地垦复,既省工省钱,又保护生态环境。要重视基础性研究,从生理生化水平上研究竹林繁衍、更新生长与复壮的机制,为制定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竹林经营技术提供依据。要以竹林生态系统管理为抓手,研发提升竹林最佳功能效益的可持续经营关键技术,以及竹林避灾减灾经营技术。要研究竹林经营机械器具,如钩稍、破除竹伐蔸和砍竹等机械,提升竹林经营机械化水平。

  七是创新竹林生产经营体制。要大力培育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林场和企业竹林场等新型竹林生产经营体制,实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高效竹林资源体系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八是创新竹林经营市场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建立竹林经营作业的社会机构,有偿提供竹林抚育、挖笋、砍伐、病虫害防治、灾害防控及更新复壮等方面的作业服务和竹林产品营销服务,不失为竹区缓解劳动力紧张和更好地实行竹林经营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萧江华,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