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5月25日讯
木材标本是进行木材分类、比较与鉴定的重要科学依据。坐落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内的木材标本馆,是我国木材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该馆为我国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以及国家或部级科技成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为我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履约、海关执法、公安刑侦、木材进出口贸易、木制品加工、考古和古建等领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服务。
90年的积累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中国林科院木材标本馆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地位。目前,标本馆已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木材标本交换。
木材标本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它是在1928年成立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以及1939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研究所西南木材试验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32年-1948年,标本馆搜集木材标本6000余号,但大部分为枝条。1949年-1989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标本馆曾多次派专家赴全国各大林区采集,还重视与国内外各单位进行标本交换工作,40年来增加标本1.4万余号,而且新增标本大部分为我国天然林、次生林成熟树木的杆材。1990年后,标本馆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的资助下,先后研究了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热带木材,新增2700余号国外木材标本。在科技部基础工作和种质资源项目的资助下,初步完成木材标本馆的数字化,并在网上发布共享,为木材工业提供科技支撑,为社会各界服务。
标本馆主要从事木材解剖学与木材鉴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包括木材标本室、木材标本展室、木材腊叶标本室和木材切片室四大功能区。其中,木材标本室收藏木材正号及副号标本约23500余号;木材标本展室按木材类别和用途进行展示,分为国内外主要木材、濒危和珍贵木材、红木等展区;木材腊叶标本室收藏腊叶标本约6000余号;木材切片室收藏木材切片32000余片。
据标本馆负责人殷亚方研究员介绍,国内木材标本来自于全国(包括台湾地区),其标本均保存有正号标本1块、副号标本若干;国外木材标本来自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的濒危及珍贵木材。所有标本同时保存有4套名录检索卡片:科名卡、属名卡、产地卡、号码卡。标本的基本信息在“中国林科院木材标本查询系统”中均可查询,查询信息包括中文名、拉丁名、科属名、英文名、别名、产地、标本号、标本柜号、木材物理力学加工特性、木材宏微观构造特征、木材宏观照片、木材微观三切面照片等。
腊叶标本又称压制标本,对于植物分类工作意义重大,是干制植物标本的一种。腊叶标本对于树木种类的鉴定也非常关键,因为采用传统解剖学方法进行木材树种识别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能鉴定到“属”或“类”,若能配以根、茎、叶、花和果实,则可实现“种”的鉴定。
木材切片室也是中国林科院木材标本馆的一大特色。植物切片是利用锐利的刀具将组织切成极薄的片层,然后将材料做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和物理处理,以保持细胞间正常的相互关系,并较好和较长时间地保留细胞原貌。木材显微切片是了解木材微观结构、进行木材科学鉴定的重要程序。木材显微切片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木材的取材、软化、切片、染色、装片、烘片、切片清理及贴标签等。木材显微切片一般包含木材横、径、弦三个切面,这样能够从空间立体的角度对木材细胞类型和排列情况进行观察,并与正确定名标本比对后进行综合判断。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中国林科院木材标本馆共取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鉴定或认定成果80余项,出版《中国木材志》《木材学》《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东南亚热带木材》《非洲热带木材》《拉丁美洲热带木材》《中国裸子植物木材志》(中英文)《中国现代红木家具》《常用实木鉴别手册(地板卷)》《常见贸易濒危与珍贵木材识别手册》(中英文版)《濒危和珍贵热带木材识别图鉴》等学术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依托木材标本馆,中国林科院木工所负责制定了《红木》《中国主要木材名称》《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等重要国家标准,先后参与了故宫、天安门城楼、布达拉宫、恭王府、山海关、青海塔尔寺、辽代开善寺、汉代马王堆、老山汉墓、应县木塔、晋东南木结构建筑群、良渚文化遗址、大葆台、肯尼亚古沉船等考古与古建领域的木质文物鉴定与保护工作。近5年来,木工所还组织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局等委托的针对海关缉私、进出口检验检疫、CITES履约机构、林业监管、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澳门经济局对外贸易处等执法人员的木材鉴定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40余场,共培训2100人次;组织完成了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委托的国家林产品监督抽查、仲裁抽样检验、环境认证检测、北京市市场监督抽查等重大检测任务30余次、各类林产品260余批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