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林业科技与地方需求无缝对接
时间:2017-06-01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5月31日讯 记者 王钰报道

  5月23日,在2017年全国林业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活动组委会在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支持下向内蒙古自治区5个基层林业单位赠送了价值20多万元的林业科技图书。5月24日,作为科技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专家组成的林业科技下乡扶贫小分队,从呼和浩特市驱车170余公里,深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将书本上的政策和技术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带给一线务林人。

  “我们现在的造林工程都是按照‘老国标’实施的,刚才听白老师讲课,‘新国标’在造林密度和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对我们开展工作用处很大。”在达拉特旗巴音社区服务中心,来自达拉特旗林业工作站的陈艳萍在听完科技下乡小分队举办的科技讲座后与记者分享了收获。

  陈艳萍所说的“新国标”是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讲座中,中国林科院新技术所党委书记白建华重点讲解了新《规程》的变化。据她介绍,新《规程》保留的老《规程》271个主要造林树种中,有147个树种的造林密度降低,旱区、高原高寒区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减少比例最大,未列入规程标准的造林树种可按地方标准实施。

  新《规程》实施后,将对现有工程的作业设计进行调整,这直接影响了陈艳萍从事的林业勘察设计工作。讲座结束后,她向白建华要了联系方式,以便日后进一步咨询请教。

  “科技下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供需对接,专家有专业技术,地方有实际需要,二者相互碰撞,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得到推广应用,提高地方林业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推广处调研员佟金权说。

  把脉林业发展,对标实际需要,专家们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为达拉特旗林业建设出谋划策。

  “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差,这是达拉特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郑勇奇说。

  通过实施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目前达拉特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29.23%和78.8%。然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发展却较为缓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大力推广红枣种植,达拉特旗也引进龙头企业,推动红枣产业发展。

  “红枣是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有效途径,但一定要重视树种选择,在引种和选种过程中要注重品种对气候因子的适应潜力。”围绕品种选择,郑勇奇为达拉特旗介绍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林场苗圃、保护区点、花木企业等单位的林木、藤本、草本、花卉、竹子等多种类型的种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资源、技术、信息共享服务,打通科技成果与应用需求的渠道。目前,平台已保存种质资源信息近9万条。

  “除了品种选择,还要注意规模适度。”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周金星说,在荒漠化地区发展经济林,水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沙地有机质含量低的实际情况,周金星带来了“一种菌生物肥料制备方法”,即采用微生物发酵、菌根接种等技术手段,将园林废弃物变为生物活性肥料。

  “通过使用生物活性肥料,能明显提高植物根系对水分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株对干旱、盐碱、贫瘠等环境的耐受性和抵抗土传性病虫害的能力,非常适合用于经济树种种植。”周金星说,目前,该制备方法已在西藏拉萨等土壤条件较达拉特旗更为恶劣的地区推广应用。

  “长不长在于肥,活不活在于水”,鄂尔多斯市林业局总工吕荣这样总结红枣种植的技术要点。从地理气候优势到品种选择、定植浇水、修剪施肥,再到收益前景、上下游产业配套,吕荣围绕红枣产业做了详细介绍,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送政策、搭平台、讲技术,林业科技与地方需求无缝对接,先让政策与科技成果落地,然后开花结果,最终将推动地方林业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