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研究竹子50余载,此生无悔
时间:2017-04-21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4月21日讯

   “从事竹子研究50余载,乐趣无穷,此生无悔。”这是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傅懋毅研究员的心声。

  50余年竹业深耕,傅懋毅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的开拓者,获得过“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他先后主持完成国际合作、国家攻关、省部级重点项目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5项次。有的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

  傅懋毅在优良竹类种质资源开发培育,竹林长期地力维持和丰产技术以及竹业社会、经济、政策调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竹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个“率先”,成为竹资源经营和竹林生态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创新需要远见、勇气和行动力。

  傅懋毅就是这样一位研究者。正是这些特殊的品质,让他在竹资源经营研究和竹林生态研究领域,创下了“三个率先”。

  他率先从产量生态学角度出发,在浙、闽、赣3个主要产竹省的4个试验点中,采用统一设计方案,对毛竹林生物量、养分循环、施肥技术及其经济分析等4个方面的8项内容开展了长达12年的定位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研究成果“为毛竹林的科学经营、合理施肥、速生丰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填补了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的空白,无论基础理论研究或应用技术试验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4个主要产竹省的108万亩毛竹林中推广应用,获得净增产值4.1亿元和创汇210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

  这个项目首次通过多点长期定位综合研究,比较系统地查明了参与竹林养分循环各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经营措施间的关系,并结合土壤养分研究进行了竹林养分平衡的初步预算;首先采用序列统计及插孔刀切法研究竹林生物量,用生产力变动系数确定最适试验小区面积和以同一试验设计于多点开发多因子集约经营技术研究,节约试验经费1/3至1/2,并探索了灰色模型预测部分养分元素输入量的可能性;首次进行了不同用途毛竹林施肥经济分析,使经营更科学经济;探索了试验研究→←总结改进→←推广应用,将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的,适于国情的林业科研路子。

  他主要参与的国家大中型竹浆造纸厂的原料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率先开展毛竹纸浆林丰产结构研究,特别对短轮伐期毛竹纸浆林的合理密度、年龄结构及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产量效益模型开展了认真研究,使模式林获得年产竹材(全年)达到每公顷32.53吨,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纸浆竹林定向集约栽培的空白,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推广应用面积达4.3万公顷,累计新增产值2.5亿元,受到当地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

  他率先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内地的浙江安吉、湖南平江、四川沐川设点,开展不同经济水平主要竹产区的市场、经济、政策比较研究,通过对400家农户、200家企业、中间商和20年来的政策变化情况及其对竹产业的影响,进行调研和分析比较,首次提出竹业生产-消费体系的研究方法,并摸清了研究地区的竹产业结构、生产流通体制等影响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经营管理体制、政策、资金支持,科技、市场体系和生态经济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为研究地区地方政府采纳。他还利用3S等高新技术追索改革开放、国家新的营林政策出台后,林地使用情况的变化,并结合相关技术监测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水土保持等环境方面的生态影响,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甘为人梯,倾力建设竹林培育、复合农林业学科,培育新生力量

  20世纪70年代,傅懋毅从基层生产第一线调到中国林科院工作,先后担任过课题组长、副所长、所长,除了搞研究,他肩上又增加了一份责任。

  傅懋毅知道,只有培育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科技新生力量,构建完善的竹林培育和复合农林业的学科体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科发展才能有肥沃的土壤。因此,他像战略家一样运筹帷幄,选拔和培养年轻研究人员。

  傅懋毅很苛刻,骨子里却既有导师的威严和认真,又有慈父的关心和爱护。他曾在该学科培养了一支人数多、实力强的多学科合作学术队伍。这支队伍成为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一支非常有特色的有生力量。

  目前,傅懋毅已72岁,还担任着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傅懋毅一直希望多为祖国竹子国际学术交流贡献力量,也确实把这种愿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他曾远赴瑞典、加拿大进修,因学术交流、讲学、争取合作项目等出访过30多个国家,接受原国家科委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任务在中国举办有关“竹林培育和加工利用技术”及“复合农林技术”国际培训班,培训来自21个国家的学员300余人,并作为中国竹子专家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讲学,将中国竹子领域的先进理念、科技和管理经验,带给世界各国。(丁洪美 刘斯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