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日报》2017年4月21日讯 王帆报道:从1980年到2017年,38年日复一日的坚守,扎根在新余市分宜县的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油茶科研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选育出19个高产、稳产、高出籽率和含油率、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无性系。该团队以“科研服务行业,油茶惠及林农”为宗旨,加快良种推广、成果转化和深度开发利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翻开他们的成绩单,可谓骄人:“长林”、“亚林”系列油茶在全国覆盖面积达800万亩,高产油茶良种应用率70%以上;优良无性系经济、技术指标超过国家标准,被列入林业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指南;“油茶高产新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亚林中心被列为国家级油茶良种繁育基地。
4月18日,亚林中心经济林研究室主任钟秋平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研提高产量,让大家都能吃上健康的茶油,帮助更多的林农走上致富之路。”
选育优良品种
时间始于1979年。
那年10月,亚林中心成立,位于新余、宜春、吉安三市交界的大岗山地区。1979年至1983年,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下,亚林中心油茶科技团队开展了油茶优树种质资源收集与早实丰产技术研究。
“选育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18日上午,距离分宜县城40公里处的国家油茶良种基地资源收集圃里,亚林中心经济林高级工程师赵学民指着一棵标注为“23”的油茶树说,这是1981年从浙江选来的。最初的几年,团队科技人员跑遍了广西、福建、湖南、云南等地的山林。有一次,在云南的山林里,他差点跌落悬崖。
4年的时间,科技人员从全国各地油茶产区选择收集了293个无性系,在长埠实验林场建立种质资源基因保存库500亩,为以后的油茶研究打下了基础。
1995年,18个高产、稳产、高出籽率和含油率、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无性系脱颖而出,于1996年经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
“当时,这些品种可亩产茶油30公斤,而全国的平均亩产只有5公斤。”赵学民介绍说。这一成果激发了团队的更大动力。
2008年在原来18个认定的基础上增加1个,审定了油茶优良无性系19个,其中9个经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0个经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0年以来又陆续收集了231个无性系,其中:普通16个、浙江红花110个、长瓣短柱13个、西南红花14个,人工授粉杂交组合78组合。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面积408.5亩,试验林527.1亩:油茶杂交子代试验林452.1亩、红花油茶试验林65亩,专用采穗圃30亩,累计向社会提供穗条12.5万斤。2016年4个油茶杂交后代(亚林ZJ01、亚林ZJ02、亚林ZJ03、亚林ZJ04)经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如今,已经64岁的赵学民一年有6个月的时间在外地奔波,选育、推广、指导。“我还能爬山,能动手,应该会一直干下去,直到走不动了。”
依托技术创新
钟秋平,被称为亚林中心油茶研究的“领头雁”。在从事林业科学研究近30年里,他的工作重心就是油茶的科研和推广。
1988年夏天,钟秋平到亚林中心报到的那天正逢大雨,从车站至单位的路上没有公交车,路面湿滑泥泞,到了单位,膝盖以下的裤腿上全是黄泥,当时他心里满是失望。他可是中南林学院4年的三好学生,分配的可是学校仅有的3个部属指标之一。到人教处报到时,人教处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强烈的表达了亚林中心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
刚从大学毕业的钟秋平被打动了,决定留在这一方远离城市喧嚣的绿洲上,投身林业建设。
穿梭在油茶苗圃、油茶试验林、实验室之间,钟秋平潜心研究,一年一个台阶,优化了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使规模化育苗嫁接成活率提高到81.0%以上,使长林系列良种成为多个省区油茶造林主栽品种。并突破了轻基质容器育苗的直栽技术,将原有育苗的9个流程缩短为6个流程,培育出2年生优良基质苗木。
20世纪90年代,油茶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其重要性和开发价值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在油茶推广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瓶颈问题制约了油茶产业发展,为此,2003年钟秋平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钟秋平博士顺利毕业。
针对一直困惑他的油茶裸根苗上山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他经过2年研究,在2009年突破了油茶网袋基质育苗的基质配方、嫁接直栽和肥水等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油茶基质育苗技术,该技术目前居国内领先水平,将亚林中心油茶网袋基质苗木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几万株提高到现在的1000多万株,并为亚林中心生产油茶基质苗4000多万株,产生经济收益5000多万元,纯利润达1600多万元。
推广科技成果
“任何新的科研成果只有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林农获益,从而为国家增收,才能真正实现其研究价值。”钟秋平说。
分宜县钤山镇长埠村原来归长埠林场管理,走进村子,可以看到几乎家家户户种植了油茶苗木。村民袁小平从2008年起开始种植油茶苗木,嫁接和栽培技术则是亚林中心科技人员提供,几年下来,收入大大增加,走上了小康之路。
“以前种水稻。一年收入也就2万元,现在种油茶苗木,每年都有十几万元。”袁小平说。他拿出了4亩地种油茶苗木,去年一株油茶苗卖到了1.2元,一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20多万元。今年,他种了40万株,12月份就可以销售了。“除去每株0.4元的成本,今年至少可以收入20多万元。”
据介绍,多年来,亚林中心坚持不懈地示范推广油茶科技新成果。组建了科学研究、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三支专业队伍,常年开展油茶研究、示范、推广、服务等系列活动,先后与多个省区,100多个油茶产业示范县市基地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选派油茶科技特派员开展对接服务,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针对油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等技术难题,亚林中心科研人员尤其是科技特派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解。科技人员先后分赴油茶产区300多个油茶企业及造林大户,实地指导油茶营林规划设计、种苗选配、选地整地、栽培管理,还实地指导各地改造低产油茶林16万亩,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