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5月9日讯
在宁夏固原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开展林水关系研究,率先提出多功能水源林经营模式……30多年来,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彦辉潜心林水研究,默默地在森林水文与水土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辛勤耕耘。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综合研究
作为我国森林水文学科的科研带头人,王彦辉对协调林水关系、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独到见解。
多年来,王彦辉和他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深入认识森林与水的复杂相互关系,在考虑区域发展和用水安全的基础上量化水资源的植被承载力,执著探索林水协调发展的道路和技术。
为实现在维持甚至提高森林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林业生态用水和维持区域供水安全的目标,王彦辉带领团队长期深入宁夏、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水分和温度等环境驱动下的森林植被结构动态、森林植被结构的水文作用、森林的径流影响,以及森林服务功能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经过多年的监测研究,王彦辉团队定量评价了草地、灌丛、森林的水量平衡和产流影响,应用和建立了多个生态水文模型,在考虑植被数量大小、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释和预测草地转为森林等植被变化导致的径流变化。在黄土高原地区,他们建立了流域森林覆盖率与年蒸散和年产流量的统计关系,通过实地观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的综合研究,定量评价了干旱地区增加森林后减少流域产水量的不利影响。为此,王彦辉团队提出:在干旱缺水地区的林业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限制,必须面对流域产水功能要求及必须将水资源影响作为林业发展和森林管理的首要考量指标。
潜心发展多功能林业探索研究
王彦辉在采访中多次提及,发展多功能林业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统筹解决林要如何造、怎样管的问题。
以六盘山为例,王彦辉向记者阐述了建设多功能林业理念。六盘山是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要考虑森林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六盘山有大片人工林,由于种植密度较大,遇暴雪灾害时,部分人工林会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所以在考虑森林的木材生产及固碳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森林稳定性。王彦辉说,研究工作就是要不断优化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找到均衡森林各个功能的最优化的造林及森林经营模式。
为实现在干旱缺水地区的林水协调发展,王彦辉团队在从林分到区域的多个空间尺度上,量化了植被结构及其分布格局对水文过程和产水功能的影响,提出同时考虑森林植被稳定和区域供水安全的植被承载力概念及计算方法和多层调控途径。王彦辉团队还在融合近自然林业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多功能水源林构建与经营的具体技术。
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修复与多功能林业综合研究中心成立,受聘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后,王彦辉大力推进多功能林业与森林多功能管理。他曾向国家林业局建议发展多功能林业,并领衔开展“中国多功能林业道路探索”的调研。王彦辉坚信,我国林业发展的长期任务仍将是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但增强生态功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需要提高森林质量和加强森林管理,走以增强森林和林业整体功能为导向的多功能林业发展道路。
不断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近年来,王彦辉参加了国家林业局承接的国家重大课题“我国水安全战略”调研,提出保障水安全的林业行动需求和建议,国家林业局已专门部署把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特殊独立板块,大力发展节水林业。王彦辉提出的有关北方水源区多功能森林管理的技术,已在北京市实施的首个德援森林经营项目应用。
在担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期间,王彦辉基于对林水关系研究的心得,先后提交《关于打造生态型海淀的建议》《对优化和完善平原造林树种选择的建议》《关于海淀区进行多功能分区与规划的建议》《翠湖湿地水资源保障的问题和建议》等提案,他提出的“开展海淀区综合承载力评价,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还被评为海淀区政协40件优秀委员提案之一。
多年潜心科研工作的王彦辉共执行各类科研项目30多个,发表论文216篇,取得科技成果5项、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4项,9次获各种科技奖励。
累累硕果为王彦辉带来荣誉和业界的关注。他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颁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沉浸在科研工作中的王彦辉却把荣誉看得很淡:“林业科研工作是我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是我要一直做下去的终身事业,希望能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力。”(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