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北京2月13日电(马爱萍 胡利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13日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2017年工作会议上强调,作为全国林业科技工作的国家队,中国林科院要切实担当好林业科技工作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狠抓人才队伍,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内在活力,着力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既给待遇又搭舞台,培养一批真正“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立志献身林业的后备力量,力争形成薪火相传、人才辈出、遍地开花、百家齐放的生动局面。
彭有冬说,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是创新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必须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科技领衔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以保证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今年,不仅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彭有冬指出,中国林科院要不断优化科技资源、科技要素配置,深入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加强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科研力量之间的相互协作。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在生态修复、林木育种、森林培育、资源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湿地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林业装备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支撑引领构建从资源培育、原料收储、制造加工到产品服务一体化的若干高水平、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引领绿色发展。
同时,还要加快平台建设,科学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科研条件保障等不同需求,优化整合现有科研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和协作效能,形成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
据了解,2016年,中国林科院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全局上,组织专家参与制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5)》、《造林技术规程》等数十项国家报告、标准、技术规程及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在科技创新方面,突破了一批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凝练出一批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创新并推广了杜仲果园化栽培等技术模式,举办或参加地方大型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活动17次,共推介和应用中国林科院科技成果211项,并开展林业精准扶贫,启动合作项目4个。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新增引智项目5项,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亚热带珍优树种基地获评“国家引智示范基地”。
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该院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突破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瓶颈。并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摆在重要位置,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将建立健全成果鉴定评估、转移转化、推广应用、产权保护、奖励分配等配套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科普惠民工程建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新的合作伙伴。
会上,颁发了中国林科院“十佳党群活动奖”“杰出青年”和“重大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