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杜仲是我的幸运树和生命树
时间:2017-01-21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1月20日讯 记者王建兰 通讯员秦玥 报道

  对潜心杜仲研究30年的杜红岩而言,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杜仲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是他最好的新年礼物。

  杜红岩视杜仲为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神树和国宝,也是自己的幸运树和生命树。他说:“挖掘杜仲的最大潜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杜仲产业为人类造福,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我的工作动力。”

  开展杜仲育种与繁育技术研究

  1986年8月,杜红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洛阳林科所工作。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与恩师张再元一道踏上了全国杜仲资源调查之路,从此便与杜仲结缘。

  第一次杜仲资源调查,杜红岩跑了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安徽、江苏、陕西等省份。他得出结论:要想攀登杜仲研究高峰,就得选育杜仲良种。由此,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杜仲育种探索,没日没夜地奔波在崇山峻岭,风餐露宿。有时候,为了寻找一株优树,杜红岩和同事们常常得徒步攀爬好几十公里的山路。

  我国杜仲研究起步较晚、无章可循。因此,在为筛选优树奔波的同时,杜红岩不忘科研工作,他利用一切时间查文献看资料,并尽可能地琢磨求教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参加经济林学术研讨,了解学习国内外经济林最新研究动态,掌握国内外前瞻性研究方法和技术,邀请国内知名经济林和杜仲专家到洛阳林科所交流、作学术报告等。

  经多方求教、调研、考察与交流,杜红岩总结出,杜仲不仅具有经济林的特点,同样具有用材林的特点。为了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时间,杜红岩等采用苗期测定、造林测定区域试验同时进行的方法,有效缩短了杜仲育种周期。

  由于长期奔波在野外,饥一顿饱一顿,洗澡洗衣服都成为一种奢侈。他的妻子杜兰英说:“1986到1989年这3年里,杜红岩回到所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烫衣服,因为衣服上的虱子要用开水烫才能烫死;第二件事就是赶紧吃一碗热汤面。”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杜红岩在杜仲研究领域慢慢有所建树。1992年,他荣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95年,他主持选育的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批良种通过专家鉴定;1996年,他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当时林业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获得的最高奖项。

  杜红岩认为,无性繁殖是良种推广的唯一途径,但当时嫁接、扦插、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方式在杜仲领域尚为空白,他们只好参考其他经济树种成熟的无性繁殖方法,进行杜仲嫁接和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经过系统试验研究,1988年,杜仲良种嫁接技术取得成功,嫁接成活率在95%以上。但是杜仲良种的扦插繁殖技术一直没有解决,第一次杜仲扦插试验以失败告终,扦插成活率不到5%。

  杜红岩仔细分析失败原因,一次一次地开展试验,寻找影响扦插的关键因素。扦插期间,杜红岩每天中午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每隔半个小时就给扦插棚喷水降温一次,杜红岩像守护自己的爱子一样守护着杜仲。好在这次心血没有白费,扦插成活率达93%以上。杜红岩说,除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环境等因素外,插穗的成熟效应是影响扦插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创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

  杜仲橡胶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杜仲生产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药用林栽培模式,杜仲橡胶产量极低,亩产不到5公斤。面对杜仲橡胶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的突出问题,杜红岩提出利用杜仲果皮提取杜仲橡胶的新思路。

  他希望通过努力创新杜仲栽培模式和技术,提高杜仲果实产量。1989年-1992年,杜红岩查阅科研资料,撰写研究方案,开展野外调查。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奔波探究,一个新的模式终于形成,即杜仲果园化栽培,就像栽种苹果、柑橘一样。这异想天开的想法一经公开,迎来的大多是反对和质疑。但杜红岩坚定地对自己说,无论怎样,一定得试试。

  1992年春,在树高10多米的杜仲试验林里,杜红岩开始了新的试验:留80厘米树干作为嫁接砧木,开展高接换雌实验。实验难得一举成功,一株株嫁接杜仲吐出嫩芽,成活率在95%以上。1994年,高接换雌杜仲开花并结果,比传统栽培模式提前4-5年结果。这在杜仲史上绝无仅有,让杜红岩好几次都从梦中笑醒。

  开展果园化栽培,树高必须控制在2.5米左右,而杜仲自然树高可达20米以上,因此控制杜仲生长和平衡营养,并多结果,成为杜红岩又一新的研究课题。经过所在团队的攻关研究,树高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目前,杜仲果实亩产在200公斤以上,其产量是传统栽培模式的40倍,以杜仲果园为核心的提高杜仲果实和杜仲橡胶产量的培育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其历史性突破轰动了国际杜仲研究领域,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杜仲橡胶的产业前景豁然开朗。

  开发杜仲系列功能产品

  系列成绩的取得,引起了同行专家和研究单位的关注。1998年,杜红岩作为科技人才被引进至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新的平台,让杜红岩信心满满,他率领团队继续从多角度开展杜仲技术研究与创新。

  在推进杜仲全树产业化进程中,杜红岩发现,杜仲雄花具有独特的经济开发价值,由此开始研发杜仲雄花茶,首创“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200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过20多年的不断研究,杜仲雄花茶、杜仲雄花红茶等加工技术和工艺日臻完善。目前,杜仲雄花茶已发展成国内功能食品知名品牌。

  为解决杜仲高活性亚麻酸油易氧化酸败问题,杜红岩和其所在团队研发出了杜仲油抗氧化保鲜方法,使贮藏时间延长至2年以上,其方法同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研究出杜仲亚麻酸油软胶囊加工工艺。利用杜仲亚麻酸油研发出的杜仲亚麻酸软胶囊能降血脂、降血压,为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带来了福音。

  针对杜仲生产中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杜红岩团队提出了利用杜仲枝丫材、杜仲叶、杜仲籽粕等为原材料开发杜仲功能型食用菌、功能饲料的新思路,研发出了“杜仲香菇”“杜仲木耳”“杜仲猴头菇”等功能型食用菌,拓宽了杜仲综合利用途径;又利用杜仲功能饲料,开展了杜仲猪肉、鸡肉(蛋)、牛肉、羊肉等功能性无抗生素健康肉(蛋)产品研发。为充分挖掘杜仲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杜红岩团队还研发出了杜仲养生挂面、营养饼干、杜仲高档配方食用油、雄花茶饮料、牙膏、保健酒和化妆品等系列功能性产品。

  杜红岩研究杜仲如痴如狂,他的学生说:“导师爱杜仲已经深入骨髓,他把杜仲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或至交。”杜红岩说:“研究是我最大的乐趣,看着我们选育出的杜仲良种硕果累累,心中除了幸福、兴奋,还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