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2月23日讯
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要求,要增加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供给,以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突破林业发展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专项聚焦木材工业、非木质林产资源、竹产业三大领域,启动了“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着力破解清洁低耗、增值增效、质量控制等绿色生产关键技术,为我国林业产业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节能节材,木材工业“绿色”转身
木材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当前,传统木材工业亟须转型升级。“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首席专家吕斌研究员表示,项目从节能、节材、安全、环保4个方面着手,或将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木材工业“绿色”发展。
集结22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等行业内外优势力量,项目重点围绕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林木资源培育主要树种杉木、松树、杨树、桉树、柚木和樟树的木材为研究对象,针对木制品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材料损耗大、人造板生产中存在燃爆风险和使用中存在的甲醛、VOCs释放与评价等重大问题,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构建能耗降低、资源节约、生产安全、产品环保、健康人居的技术创新链和产品创新链,为传统木材工业实现节能、节材、安全、环保的技术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启动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吕斌介绍,科研团队有望在4年中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
在节能方面,针对木制品生产中能耗高技术难题,重点突破珍贵材高效节能和速生材节能快速干燥等3项关键技术;在节材方面,针对木制品生产中木材损耗高技术难题,重点突破木门套异形拼接和木制品部件弯曲加工等2项关键技术;在安全方面,针对人造板生产燃爆和环境污染问题,重点突破木质粉尘防爆和VOCs减量化等3项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在环保方面,针对木质制品释放甲醛和VOCs等有害物质技术难题,重点突破双组份豆粕胶黏剂协同交联、快干水性漆制备和木质家居材料环保性能评价等6项环保关键技术。
“木材工业技术的科技创新,对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吕斌表示,项目实施后将提高木材干燥效率16%、降低产品能耗10%、节约木材16%,实现人造板工业生产安全、产品绿色环保。
高值高效,挖掘非木质林产资源潜力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在确保木材有效供给的同时,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高效高值利用?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是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的重要途径。
“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商士斌研究员表示:“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潜力巨大,但目前资源利用率与深加工利用率较低,深加工系列产品少,经济效益差,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针对制约我国非木质资源产品高值化利用的共性关键问题,项目通过非木质资源采集预处理及高效提取、木本油脂精制及精深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制皂苷水溶性功能产品、功能化多糖等系列新产品,加强非木质林产品标准体系研究,实现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提质增效利用。
商士斌表示,项目将重点突破活性成分绿色高效提取、高效生物酶催化转化修饰等非木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瓶颈,预期形成人工林非木质资源高效利用核心技术、共性技术12项以上,开发收集、分类和预处理等技术与装备2-3项(套),研制皂苷类生物除草剂、活性成分新型制品、功能化多糖、多酚功能性产品、食用级水性松香树脂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与高值新产品8-10种,形成中试示范线8条以上。
“促进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深度开发利用,将有效促进我国绿色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进一步推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商士斌说,“我们力求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成果的转化应用与示范,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和重要资源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与产品开发能力,延长人工林产业链条,促进林业产业化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实现非木质林产资源提质增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增值增效,竹子产业全链条价值提升
世界竹子看中国。作为产竹大国,我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竹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技术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随着竹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竹资源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竹产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规模化经营程度和产业效益不高等问题,开展竹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费本华研究员如是说。
今年,“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启动,科研团队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着重提升竹苗规模化标准化繁育技术水平,实现竹资源高效培育和规模经营,建立精准高效笋用林培育技术体系,构建竹质层积材和重组竹制造技术体系,建成竹质家具连续化制造产业链,构建新型生物基复合管加工制造产业链,支撑种苗繁育、营造林、加工利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
项目有望实现种苗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我国竹林高效培育创新水平,开展全笋保鲜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延伸竹笋加工产业链。
种苗繁育系数由1∶5提高到1∶20,竹苗产量由每亩年产1000-5000株提高到6000-30000株;不同竹种的材用、笋用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20%以上;原竹得材率从目前12.5%提高到18%,加工总成本从70%降低到50%以下,实现竹材高效利用;研制标准18项……
从竹苗规模化扩繁到竹林高效培育,再到竹质工程材料连续化生产,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定将助力小小竹子撬动更大的绿色财富。
从大国到强国,林业产业期待华丽转身。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推动资源增值增效、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必将为我国林业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记者李松龄 王淳 通讯员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