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杜仲,“独钟”,贫瘠土地上成长的科学家
时间:2016-11-25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科技网2016年11月24日讯  记者胡利娟报道

  基因库、育种圃、无性系测定林、良种繁育基地、良种采穗圃……虽已入冬、秋叶满地,但这里仍保留着一抹浓浓绿意、郁郁葱茏。

  11月17日,站在一棵棵横成队斜成型,仿若一排排穿着绿色军装的“士兵前,难以想象出脚下曾经是风沙肆虐之地。

  这,就是杜仲的精英汇集地。位于黄河北岸的沙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的300亩杜仲基地。

  在这里,不仅建立有我国第一个杜仲基因库和育种群体,还首创了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和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工艺,更是选育出了我国全部10个国审杜仲良种,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杜仲雄花茶园。

  而这傲人成绩的获得,在于一位30年如一日、心中“长”满杜仲的专家,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杜红岩研究员。

  “杜红岩的品质与他研究的杜仲树一样,适生力特别强,只要有一方土地就可以长成大树,他是贫瘠土地上成长的科学家。”杜红岩的同事们如是说。

  一、结缘于“神奇”

  一踏入杜红岩办公室,触目所及的办公桌、茶几、沙发、书柜里,杜仲产品、杜仲书籍处处皆是,摆放的井然有序。

  提起杜仲,杜红岩心潮澎湃、兴奋不已。“这是‘国土神树’,其身上蕴藏着很多‘神奇’,我要挖掘研究,并让它光耀世界、造福人类。”

  有着“活化石”植物之称的杜仲,是仅在我国中部存活至今的地质史上残留下来的孑遗植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其“全身是宝”,果皮提取杜仲橡胶、杜仲籽油含有极丰富的亚麻酸、雄花是优质花粉资源、树叶是上等功能饲料、树皮为中药上品、木材是优质用材......。

  1986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杜红岩,被分配至河南省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他就结缘杜仲,参加了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

  “8月15日,记忆深刻、难以忘怀。”杜红岩回忆道,这一天是他迈开了向杜仲领域进军的第一步,而且一走就是三十年。

  第一次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杜红岩跑遍了河南省的18个地市,以及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就是这次调查,让他对杜仲萌生了一种爱、一种梦想、一种希望。

  万事开头难。而“选育良种”则是基础。但是由于杜仲在全国范围分布广且主产区均为野生,特别是好的杜仲资源多生长在交通闭塞的深山里,为此,杜红岩开始奔波于崇山峻岭之中,常常为了选一株优树,徒步几十里山路。

  “天当被地为床,馒头凉水做干粮”。就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7年到1989年,杜红岩研究的杜仲嫩枝扦插技术获得成功,创造了成活率高达93%以上的奇迹。但他并没有停歇。到了1995年,他选育出我国史上首批杜仲良种“华仲1—5号”,填补了国内外杜仲良种之空白。

  二、挑战不可能

  作为我国特有的、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杜仲既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和中药材,也是改善环境、增加碳汇的重要树种。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杜仲生产基本上沿用传统药用林栽培模式,杜仲橡胶产量极低,亩产不到10公斤。

  “尤其是杜仲果皮,橡胶含量最高,但是在传统栽培模式下,杜仲果实产量太低,每亩不足5公斤。”杜红岩强调说。

  那么,究竟该如何育种和创新杜仲栽培技术,使其橡胶产量低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杜红岩陷入了困境。除了到北京、湖南、河南等高校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研究突破杜仲果实产量和杜仲橡胶产量的方法之外,还深入到杜仲产区详细调查了解杜仲生长发育特性。

  “那时候经常是坐在树下苦苦思索,像傻子一样和杜仲对话,有时侯一坐就是一天,连饭都忘了吃。”杜红岩苦笑着讲道,整整四年时间,一个新的构思终于形成。

  “像北方种苹果、南方种植柑桔一样建立杜仲果园。”这个概念的提出,无疑在业内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对此,杜红岩的统一回答:“科学研究就是挑战不可能!”

  在春季树木萌动时,杜红岩已经迫不及待的向洛阳邙山出发了,先是对10米多高的杜仲试验林留80公分高后全部截干,紧跟着开始高接换雌。

  拭目以待。只见一株株绿植吐出嫩芽,活了!成功了!当年嫁接的萌条达一米以上,这让杜红岩迈开了建立杜仲果园试验的坚实一步。

  统计显示,杜仲果园高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更重要的是比传统栽培模式提前结果4-5年。

  不仅如此,为科学控制杜仲树势和平衡营养,让杜仲多结果,杜红岩从拉枝、扭梢、摘心到环剥、环割等,又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杜仲果实每亩产量达到200公斤以上。

  “这可是传统杜仲栽培模式的40倍,杜红岩创造了历史之最!”国内外专家惊奇不断、连声称赞。

  看着硕果累累的杜仲果园,杜红岩泪眼对天喊道:“‘祖国神树’,你的‘神奇’出现了。”

  三、创新不停歇

  30年来,对杜仲情有独钟的杜红岩,其足迹不仅遍布在全国各地、深山峻岭中,还培养了一批批深爱杜仲的优秀学生。

  正如他的一个学生所说,导师爱杜仲已深入骨髓,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抑或是挚交,他是杜仲研究领域里的绝对权威。”

  执着、坚持、创新。六个字诠释了杜仲是杜红岩的生命。在研究杜仲的三十年间,他的心里就没有周末这个概念,不是在单位研究课题,就是带领研究生到研究基地做试验。

  “这是我最大的乐趣。”杜红岩称,看着经过杜仲团队全体人员不懈努力选育的杜仲良种,硕果累累,他的心中除了幸福、兴奋,就是一种满足感、成就感。”

  30年的系统研究,杜红岩在杜仲育种、高效栽培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良好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杜仲基因库,保存杜仲种质资源1300余份,目前已选育出高产杜仲橡胶、亚麻酸油、雄花叶用和药用杜仲良种18个。并首创杜仲果园化、园艺化栽培模式和系列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居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提高杜仲雄花产量的培育方法”均为国际首创,“一种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的培育方法”为我国杜仲天然橡胶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研发出的杜仲亚麻酸软胶囊等杜仲油系列产品、杜仲雄花茶及其系列饮料、杜仲功能饲料及其系列畜禽产品、杜仲香菇等功能性食用菌、杜仲养生挂面、杜仲营养饼干、杜仲系列化妆品、杜仲种子酒等系列功能酒,为杜仲高值化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还开启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主编我国林业系统第一个以《皮书》形式连续发布的产业报告《杜仲产业绿皮书》,建立了我国杜仲产业权威的话语平台,显著提升了杜仲产业的影响力。

  如今,为促进杜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杜红岩透露,我国已着手制定《全国杜仲产业发展规划》。

  杜仲正迎来科技的春天,杜红岩在攀登杜仲科学高峰的漫漫征途中永不停歇地前行着,而“国土神树”的“神奇”也还在继续……


  科普常识:

  杜仲,杜仲又名思仲、思仙、仙仲、木棉、丝棉树、玉丝皮等,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单属单种。它是在第四纪冰期来临后,在欧洲和其它地区相继消失、仅在中国中部存活至今的地质史上残留下来的孑遗植物、 是“活化石”植物、也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寿命长、生长快、基本无病虫害的杜仲,“全身是宝”,其果皮、树皮、叶等部位均含有丰富的天然橡胶,制作的轮胎可提高寿命,降低油耗。而花、果等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降血压、护视力、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且无毒副作用。

  杜仲适应性极强,自然分布在我国亚热带长江流域和暖温带黄河流域的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东、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省。既是我国重要国家战略资源,又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材和优质木本油料树种,更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解决我国橡胶资源匮乏、降低橡胶对外依存度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也是维护生态安全、增加碳汇、木材储备、实现绿色养殖的重要树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