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杨璞:甘于寂寞的白蜡虫研究者
时间:2016-12-09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2月9日讯 记者潘春芳 王建兰 通讯员周晓星报道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在37岁的杨璞博士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个青年科学家甘愿做“冷门研究”的执著与定力。

  杨璞人如其名,既没有张扬的个性,也没有多余的言辞,更不愿意作为杰出青年登报示人。所以,再三婉拒之后,仍不得不接受采访,实在让他为难。

  杨璞是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因其在白蜡虫泌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今年被评为“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

  白蜡虫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资源昆虫,古代曾用其分泌的白蜡浇烛、刻模、入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石油蜡的兴起,纯正的虫白蜡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白蜡的医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白蜡价格有上涨的趋势,但要作为一个稳定的产业发展仍然还不成熟。

  选择了这样一个正在边缘化的研究对象,面对记者提出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等问题,杨璞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这项研究描述得意义非凡。在普通人眼里,白蜡确实已不如从前那般重要,而他的研究内容,无论是白蜡虫的泌蜡机理和抗冻机理,还是白蜡虫的雌雄二型现象,可能他本人“这辈子也未必能搞清楚”,能否付诸应用更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作为昆虫学者,杨璞研究白蜡虫,就像有人研究拟南芥和果蝇,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基础研究,探索一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从实用的角度看,杨璞的研究短期内可能没有任何真的用处,他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自然本身。因此,从事这样一项研究,就等于踏上了一段孤独的旅程,而这,可能是几年,几十年,也可能是一辈子。

  记者想起不久前的一则报道:为了确定果蝇适应黑暗环境的基因,日本生态学家Syuiti Mori自1954年开始了一项长达60年的实验,2007年Mori去世后,京都大学遗传学家Naoyuki Fuse接手这一实验,直到2015年。

  杨璞的研究对象白蜡虫是昆虫中的一种介壳虫,我国川滇、湖广、江浙均有养殖。它们栖息在白蜡、女贞等树体上,芒种后食汁吐涎,粘於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

  白蜡虫通过蜡腺分泌蜡汁。半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膜翅目的昆虫都有蜡腺,白蜡虫泌蜡尤其突出。研究认为,白蜡虫泌蜡是自身的保护性生态适应机制,雄虫分泌的白蜡覆盖在身体上可以减少环境对虫体的影响,白蜡成为白蜡虫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昆虫中并不清楚参与泌蜡的功能基因。针对这一问题,杨璞以白蜡虫为研究材料,对白蜡虫泌蜡高峰期表达的基因进行注释和表达动态分析,在过氧化物酶体途径及甘油脂代谢途径中发现一些候选基因。参考其他物种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开展的实验,杨璞等进一步将候选基因的范围缩小,最终鉴定出参与白蜡合成的4个关键基因。

  据悉,目前,昆虫中还没有鉴定出参与蜡酯合成的基因,因此,这项研究对其他昆虫蜡酯合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蜡虫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就是雄虫泌蜡,雌虫不泌蜡,且雌虫和雄虫形态有别。白蜡虫的雌虫发育成熟后营固定生活;雄虫有一对翅,但生命短促,在野外不易发现。泌蜡的主要是白蜡虫幼虫,一龄雌幼虫全不泌蜡,二龄雌幼虫能分泌微量蜡粉;一龄雄幼虫能分泌微量蜡丝,二龄雄幼虫才是产蜡主力。

  杨璞对白蜡虫雌雄二型形成的分子基础很感兴趣,并在开展一些研究。

  除了以上研究,杨璞还发现,白蜡虫由于足退化,不能采取移动的方式躲避低温,所以它们能忍受非常低的温度,非常抗冻。因此他认为,“白蜡虫是分离抗冻蛋白的好材料,经过改造后可以用于植物转基因”。

  基础理论研究既枯燥又难出成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也是常有的事。但杨璞似乎很有定力,他说:“虽然有时候是感觉比较枯燥,比较辛苦,但是只要钻进去,还是觉得有意思的。”

  目前,杨璞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他总认为,与很多优秀的同行相比,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