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刘毅华:攀登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金字塔
时间:2016-11-02 来源: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0月28日讯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同样,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工作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刘毅华及其所在团队,就专业从事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以及有关经济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和标准制修订等研究工作。

  见到刘毅华,是在9月26日晚上的10点多,亚林所实验大楼。一进办公室,阳光朝气、干净利落、满脸堆笑的姑娘就热情大方地迎过来握手招呼,还不时有些咳嗽。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感冒了!”给人感觉语言表达力较强,语速也较快,极富质感。一见到她,就让记者想起了亚林所副所长汪阳东对她的评价:有韧劲、有干劲、有闯劲。

  刘毅华生于1981年,湖南永州人,2008年浙江大学博士毕业,2011年作为人才引进至亚林所,现为亚林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她同时还是国际食品保护协会会员、美国食品技术协会会员、日本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员、浙江大学农药学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农药技术性贸易措施SPS/TBT官方评议专家、欧盟组终评专家。

  刘毅华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行业公益专项等省部级课题12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农业、林业行业标准各1项。

  谈到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刘毅华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她信心满满,觉得工作很有挑战性,亦很有发展前景。

  据介绍,近年来,刘毅华和她所在的团队建立了农药/重金属多残留模块化检测体系,解决了食用林产品领域缺少针对性污染物检测技术困境,规范和提高了全国与各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质量,确保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他们建立的针对高油脂样品前处理检测体系,整个流程只需5分钟,工作效率是现有国标方法的36倍,溶剂消耗减少95%,成本明显降低。同时,他们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4种速测试剂盒、3种速测试纸条等农药残留速测产品,解决了污染物速测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瓶颈。目前,其速测产品正在与国际食品领域发展趋势接轨,为将来全国基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网的构建提供技术基础。

  刘毅华说,通过国家自然基金、行业公益专项、浙江省科技厅等项目的支持,她所在团队连续3年对我国12类特色食用林产品及其产地的土壤质量安全开展了36种农药、7种重金属的跟踪监测,形成了《我国林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调查报告》,所监测产品包括核桃、板栗、松子、枣、柿子、油茶籽、人参、金银花、香菇、木耳、竹笋、蕨菜等。他们发现,这些产品中,主要超标农药以菊酯类为主,主要污染重金属为铬、铅、镉。他们的研究初步阐明了产地环境与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打破了一味关注高产种植栽培、忽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误区,并对食用林产品中农药残留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毅华等还首次报道了竹林覆盖模式下农药残留与代谢行为,证明了缓释型农药在覆盖模式下与露地、温室下相比降解更慢,且淋溶效应增强,其风险较其他种植条件下高。他们结合农药和覆盖材料作用特点,进一步研制了农药缓释+保温的新型材料,目前,这一材料已获专利授权。

  以上成果填补了我国特色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空白,为我国特色种植模式探索出了新思路,为污染调控奠定了一定基础。

  刘毅华介绍说,目前,我国食用林产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相比,存在相当差距。首先,因为食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有专门的农药或其他药剂,林产品还没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已有系列相关标准,并有相关法律法规,林产品缺乏;食用农产品检测在农业系统已形成了县、市、省、部多级专业检测机构与执法部门,林产品暂不具备。

  林产品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有交叉之处,但林产品必须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检测方法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加强食用林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提高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国家林业局这只“白手套”的监管作用正在日益加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规程》等文件和标准正在出台;许多省份亦开展了相关监测工作,制定了监测方案。

  目前,我国林业领域拥有“三证合一”的食用林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只有4家:国家林业局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南省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河北省林果桑花质量监督检验管理中心。其中,国家林业局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成立于2008年,依托于亚林所,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从事国家食品检测权威认证资格的质检中心,实验能力获得了国际国内的验证肯定。2011年-2015年的5年间,刘毅华及其所在团队共参加了31次国内外能力认证,其中国内认监委、认可委组织的能力验证27次,国际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3次,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能力验证1次,“满意”率达100%。同时,刘毅华还参与了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主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在山东、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12省抽检板栗、核桃、枣、冬笋等5种食用林产品,测试敌敌畏、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等29种农药,以及铅、镉、铬等3种重金属,共计2290批次产品。刘毅华等还为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机构提供食品、环境样品(水、土)和植物样品中内含物(脂肪酸、蛋白质、多糖等)、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毒素等),以及氮、磷、钾各种理化指标测定,共完成合同1624个,样品数量59341个。刘毅华还应邀参与山东省林业厅、江西省林业厅有关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受到了当地好评。

  采访中,刘毅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做好自己,无悔青春” 。谈及目标,她说:“要突破自己,要设定较高的目标。如果能爬10层楼,那至少要定15楼的目标,哪怕只爬到11层,也是有所突破和提高。”

  刘毅华认为,林业是一项很接地气的事业,因此一定要脚踏实地去解决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她希望今后的自己及所在团队加倍努力,进一步做好基础研究,为完善和制订《林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要开展前沿性研究,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王建兰 通讯员 贾兴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