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9月21日讯 记者王建兰 通讯员苏晓华报道 针对杨树人工林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将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牵头主持,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2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超过850万公顷,居世界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杨老大”,被喻为“人民之树、商业之树和未来之树”,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年生产力每公顷不到15立方米,其主要原因是,适地适品种不够,精准化、集约化密度控制、水肥、抚育、树体管理等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此外,对杨树人工林林木及林地生产力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林地水养协同作用机制和高效利用机理、林地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持机制研究不系统,由此制约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
“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将在揭示杨树高效栽培生化、生理及生态重要机制基础上,针对品种与立地互作、人工林高效培育、苗木定向培育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项目组将根据不同栽培区生境特点以及黑杨、白杨、青杨类优良品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以提高其纤维材、大径材等工业资源材产量和质量为目标,重点开展立地与品种匹配、多无性系配置、精准水肥管理、群体结构调控、林农高效复合经营、标准化良种壮苗繁育等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有望揭示不同优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规律,阐明不同培育目标杨树水肥利用效率及养分分配机制,解析不同群体空间结构模式对杨树生产力和木材加工品质,以及不同育苗技术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根据材种培育目标,为不同栽培区选配最适宜的杨树主栽品种,形成高效低成本水肥管理技术,优化人工林群体结构调控技术,探明多无性系最佳配置模式,提出适合不同品种和材种配套标准化苗木生产技术,为实现我国杨树工业资源材精准定量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将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最终形成杨树大径材、纤维材高效培育技术模式,使杨树用材人工林单位蓄积量增加15%以上,若每年应用10万公顷,并以目前价格计算,将年增加木材产量170万立方米,年增加产值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