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0月7日讯
你知道《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等林业顶层设计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吗?
带着疑问,9月20日,记者走进第五届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何友均博士的办公室。何友均,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名经验十分丰富的中国林业顶层设计“智囊团”成员了,曾作为核心骨干深度参与许多林业重大规划的制定和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
和想象的不同,虽然研究内容高深而严肃,但何友均本人却低调随和且健谈。我们的交谈始于他桌上的《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是指导未来5年林业发展的蓝图。对何友均来说,这也是他参与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并和大家无数次加班到深夜,无数次反复修改,而今终于大功告成的一个“大活儿”。
何友均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要从事林业宏观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开展林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编制及相关规划的实施评估,同时为地方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他们在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国际合作司等相关司局的领导下,参与制定了多项重量级的国家林业规划。
“2014年5月16日,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林业系统‘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我们林业战略与规划研究室在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的指导下和科信所领导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到各省调查、研究、访问、座谈,与专家交流等方式,系统回顾了‘十二五’时期林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开展了‘十三五’林业前期研究,就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分析提出了林业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等16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及全面保护天然林等40项林业重大项目(工程)。”何友均介绍说,相关调研工作持续了一年之久。
“2015年6月30日正式成立编制小组,我有幸作为骨干同大家一起继续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封闭编制、调查研究、专家咨询、政策对接、领导指导、各层面意见征询和反复修改完善,2016年5月正式出台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让何友均倍感欣慰的是,《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得到国家林业局和全国各省林业厅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规划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和中央意图,和 《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发展战略、我国林情等紧密衔接,并体现了最新的内容。
何友均研究参与的另一项重量级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林业合作规划》,9月13日刚刚经过全国“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审议。规划提出了以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为核心的林业合作思路,强调要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林业经贸合作、绿色人文交流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通过共同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这一规划,同时要求从国家战略出发,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对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
除了这些,何友均还曾作为骨干力量参与编制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此纲要是我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体现。
另外,在科信所领导的支持下,他率领团队参与开展了许多地方性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例如《张家口奥运廊道总体规划和节点设计》《杭州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都园林绿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辽宁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大兴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2016-2020)》《昌平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2016-2020)》等,为助力冬奥会申办成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战略性问题是各国、重要国际组织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战略研究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何友均参与开展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战略研究,如《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研究》《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研究》等,研究成果得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肯定。据介绍,目前,他们正准备开展《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研究》。
何友均团队也曾系统阐述了国家生态安全的内涵,得出了“加强林业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战略地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和关键”的结论,阐明了重大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和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了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工程”“生态经济发展工程”等重大生态战略工程体系,以及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法治建设体系,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安全法》,并参加了森林生态安全战略等重大问题研究。
何友均告诉记者,不管是规划制定,还是战略研究,一是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下基层实地调研;二是做横向研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关在屋子里敲敲键盘。
一边是林业部门高层决策者的“智囊团”成员,一边是决策者“微服私访”、体察林情的化身,何友均深知自己扮演这个双重角色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敏锐洞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战略思维、科学建议等显得尤为重要。他说:“研究工作要为解决科学问题和生产实践服务,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国家生产需求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除了顶层设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国际合作等项目支持下,何友均也开展了很多“接地气”的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他运用生态学、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多目标管理与评价、生态经济与政策、林业碳汇计量与审定核证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相关研究成果为东北天然次生林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于优化森林经营措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林地生产力,制定和实施适应性人工林多目标经营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林业碳汇交易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不仅要低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多年来,何友均不忘恩师冯宗炜院士在他博士毕业之际送给他的这句话。“脚踏实地做科研,高瞻远瞩看问题”是何友均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潘春芳 王建兰 通讯员 周晓星 刘诸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