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5月19日讯 本报记者 陈永生 王建兰 报道 48%,55%。“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稳步提高。这其中,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中国林科院,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5年间,中国林科院主持或参与完成重要报告和建议100余份,其中一项成果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评价、一个报告获得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一项研究获国务院批复。
5年间,中国林科院新增纵向科研项目1169项,验收109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获授权专利763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出版科技专译著234部,发表科技论文7474篇。
……
成绩是外界的评价。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自评,“十二五”期间,“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服务国家战略成绩突出
主持或参与完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林木种业科技发展规划》《全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与价值核算报告》《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生物碳汇扩增战略研究》《新时期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要报告和建议100余份。
“大敦煌生态治理和区域开发战略”研究成果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评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深入推进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报告》获李克强总理批示,相关建议被写入2013年“中央1号文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获国务院批复。开展了森林城市基础研究与实践推广,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推动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等问题研究,为国际公约谈判、林业援外项目建设提供支撑。
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积极应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功能定位;主动适应科技计划改革,研究制定林业与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森林培育、森林生态和木材加工3个学科群建设试点;主动占领学科前沿,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了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虎保护、森林碳汇、寒温带林业等8个非法人独立研究机构;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在行政管理、科技奖励、人才评价、党群建设等领域修订或制定出台30余项制度。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新增纵向科研项目1169项,验收1093项,共鉴定(认定)科技成果25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获授权专利763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出版科技专译著234部;发表科技论文7474篇。
在良种选育方面,实现杨树生态育种体系建设,选育出30个新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完成了杉木第3代遗传改良,材积增益高达30%-40%;攻克了落叶松杂交新品系创制等技术难点,材积增长20%以上;桉树人工林生态经营和产业升级技术取得新突破,培育桉树新品种4个;系统开展了沉香、檀香、紫檀等珍贵树种优良无性系选育、无性繁殖、高效栽培技术等研究,并编制了培育技术标准、规程;完成毛竹基因组测序和草图绘制,奠定了竹类植物遗传改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进化研究的基础;选育审(认)定油茶良种30多个,“长林”“、”亚林”油茶系列良种使油茶增产3-6倍;解决了核桃良种无性繁殖的世界性难题,使核桃平均产量提高3倍以上,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在杜仲良种、高效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广杜仲良种10个。此外,还对榛子、树莓、杏李、大枣等特色经济树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成果一批。
同时,在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结构化森林经营、林业资源信息监测、美国白蛾和栗山天牛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低覆盖度生物固沙技术、典型退化湿地功能恢复与评价技术体系、木本盐生植物离子代谢与林木耐盐机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为防沙治沙、湿地生态建设、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成果应用推广成效显著
院地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与9个省(市),16个地市县,14个院校、企业签署协议,新增13个合作共建机构。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34个,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合同书178项;主办大型科技成果对接、实用技术培训、科普宣教活动等200余场,组织科技特派员500人次,培训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2人被选聘为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评审专家。
深入开展工厂化育苗、营造林及木材加工机械装备研发,林木育苗新技术推广到全国,繁殖优良品种苗木达20亿株,造林1000余万亩,一大批营造林机械及加工设备得到推广应用;突破了木塑复合材料、竹基纤维复合材料、低质材清洁制浆、生物质气化发电等关键技术,形成竹材工业第四代标志性技术,木制品增值15%以上,林化产品精深加工率超过60%。
干部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拔副司局级干部10人、正处级干部28人、副处级干部88人;完善了领导干部培训体系,举办11期领导干部和科技骨干培训班,共培训500余人次;选派65人参加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高级干部培训。
加大了拔尖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5年来,新增高级职称294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其中国务院参事2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人选1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国际林联杰出博士研究奖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实现了林业行业在国家基金委林学学科中零的突破,并入选了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进还积极做好并完成中组部“西部之光”、人社部“新疆林业青年英才”“、“新疆特培”等人才培养工作,累计接收学员近50名。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管理、奖助等制度体系。2011年,中国林科院正式开始自主办学,自主开课率超过90%。现有博导143人、硕导206人,招收研究生1800余人,毕业研究生1700余人,在读研究生1200余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与意大利、美国等林业科研教学机构签署林业科技合作协议12项,目前已与58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和57个林业相关国际组织保持合作关系;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70次,特别是在国际林联第24届世界大会上,中国林科院举办分会、边会分别占中国参会机构承办总量的100%、47%,承办17期商务部援外培训班,在卢旺达举行25期竹业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其中部长级118人,特别是配合习近平主席出席全球妇女峰会活动,商务部在众多援外项目中仅选定援卢旺达竹子项目作为典型,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获得高度评价;5位国际合作伙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际合作项目94项,总经费8300万元人民币,新增引智基地1个,引智项目74项,出国交流近1500人次,双边与多边合作进一步深化。
条件平台逐步完善
基本建设累计批复41项,累计批复总投资近6亿元,主要用于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等条件平台建设。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并通过建设期验收,填补了林业行业的空白;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和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通过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管理办公室,已入网定位站总数达到166个,其中中国林科院承建26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总数达17个;新增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总数达16个。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了科技部评估,获评为A级,生物基材料和桉树2个联盟列入重点培育名单,油茶和林业装备2个联盟正在积极筹建中。
党建和院所文化建设特色明显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两个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做好统战、工青妇工作;全面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狠抓全院森林防火、安保、信访、保密及稳定工作,院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