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
每逢夏季清晨,走进竹林,会偶尔在枯竹根部发现一种长得很奇特的蘑菇。它有着雪白的身段,穿着美丽的长裙,戴着棕色的草帽,犹如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娘,又犹如天宫飘逸的仙子。这就是有着“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蘑菇皇后”“花之菌”之称的竹荪。很多人可能听过,甚至吃过这种珍贵的食用菌,但亲眼见过它生长、懂得栽植的人则少之又少,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雪裙仙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竹荪菌为鬼笔科竹荪属真菌,拥有漂亮的外观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竹荪的价格曾一度与黄金相当,“芙蓉竹荪汤”之名从唐朝开始延用至今。
新鲜采摘的竹荪
竹荪不管是前期状态的菌丝体,还是后期出菇的子实体,其体内富含多种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高品质的植物蛋白和人体营养源。竹荪的高营养价值体现在以菌体蛋白形式存在的氨基酸,使其体内的营养元素不容易丢失。竹荪菌体内大多的氨基酸都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竹荪子实体除了含有多种氨基酸外,还包含大量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和B族维生素VB、VB2、VB6。另外,竹荪体内的多糖是一种高活性、抗氧化、抗肿瘤的高分子材料,在人体健康应用方面对抗凝血、抗感染、免疫和血糖都有一定疗效。常食用竹荪有防治腹肌脂肪积贮、肥胖病、糖尿病、癌症及降血压等作用,竹荪因而被营养学家誉为食药两用的保健食品。
竹荪蛋
竹荪的自然分布,大多位于海拔200米〜2000米以下湿热地区的亚高山地带。腐殖质丰富的湿润的竹林,是竹荪菌发生的主要场所。以毛竹、苦竹、慈竹、平竹较为常见,除竹林外,还经常发生在热带经济作物林,如橡胶林或香蕉园内,在青冈栎或甜槠等阔叶树混交林也时有发生,在热带地区茅草屋顶也能采到竹荪。竹荪菌丝多生长在竹林20厘米〜60厘米的土层内。这一深度的土壤内布满了腐烂和半腐烂的竹根和竹鞭,形成松软腐殖质层。菌丝生在腐烂基质上或交织成菌膜或菌索,竹荪的产量与地下菌丝发育状况有关。
竹荪的吃法很多,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炖汤。将竹荪用清水浸泡至发涨,再用清水漂洗一两次后,放入排骨、鸡、鸭等清汤煮3分钟〜5分钟即可食用,也可做火锅涮着吃,味道更为美味。而竹荪盖,即竹荪上面像钟罩一样的菌帽,颜色发绿,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网格,形似牛毛肚,因此被称为“竹毛肚”,口感脆爽,鲜香味美,是不可多得的素食佳肴。
毛竹林下仿野生栽培
竹荪的人工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至今在菜市场和超市都能见到这神秘的美味,不过出售的大多为竹荪干品,口感和营养价值与新鲜竹荪还是有一定差距。竹荪菌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目前也只有少数几种菌种用于栽培生产。在竹荪人工栽培方面,传统上常用室外畦地栽培的方法,选背风阴凉处作畦床,在畦床上搭荫棚,以防阳光直射,4月份播种,两三个月即可出菇。不过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可不是能完全复制的,人工种植的竹荪口感和野外环境生长的竹荪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竹荪菌仿野生栽培,目的是以最大限度接近野生生态环境、最大限度遵循食用菌自然生长规律为前提的基础上,将竹荪菌种置于适宜竹荪菌生长发育的林下环境中进行出菇管理的栽培模式。毛竹林下仿生栽培竹荪与大田种植竹荪模式相比,有着3点显著的优势:一是大大利用了林下空闲的土地资源,不占用农田面积;二是充分利用了竹林及竹材加工废弃物,节省了竹荪的种植成本;三是竹荪菌能降解林下物质,促进竹林生态平衡和竹子循环经济,有利于竹林生长。近年来兴起了竹林畦床栽培,这种方式是通过利用林下空闲土地资源,选接近自然生境的竹林作畦床,用发酵的竹渣做培养料,进行穴播或条播。由于竹林土壤内布满死亡的竹鞭,通过菌丝的感染,在畦床外的竹林内也可采到竹荪。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以竹屑、竹枝叶为原料,利用竹林天然的遮阳效果来套种竹荪,不仅变废为宝,还降低了竹荪生产成本;不仅可提高林分综合效益,而且能使大量废弃竹材、枝叶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并具有循环经济特点,可提高竹林的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