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6月30日讯 “七一”前夕,笔者来到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研究所,见到了森保学科党支部书记孔祥波研究员。这位面色黝黑、多少有些腼腆的中年学者说起支部工作、聊起“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来,如数家珍。
森保学科党支部横跨7个学科组,拥有22名博士党员。在所党委开展的“科研服务行业——协同创新对接”品牌创建中,森保学科党支部利用自身科研技术优势,帮助基层解决具体生产难题,在服务行业中屡建战功,基础应用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去年被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确定为“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示范点;最近,又先后被中国林科院党组和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他们是如何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呢?“创新”是最大亮点。
党支部根据各课题组研究方向不同、办公场所差异、党员出差时间差异等,采取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党小组组织的分开学习相结合的方式,3个党小组集中学习时长平均超过20小时,使党员学习更加高效、持续。他们把所党委指定和精选各位党员自荐学习材料相结合,采取统一推荐给大家学习的方式,使党员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一些年轻同志看过著名学者叶永烈的专著《钱学森》和金一南的专著《苦难辉煌》后,对林业科研和党史研究更有兴趣了,感觉更多一份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动力和责任。他们要求每位党员同志关注“共产党员”和“支部工作法”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学,把日常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在支部内组建“森保学科党支部”微信群,提供交流平台。他们充分发挥各位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试验点单位的党支部,通过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党支部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主动查找支部各位党员自身学习和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弥补自身业务技能与基层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使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有的放矢、有实效、有吸引力。
在谈到支部工作的成绩时,孔祥波说:“我们支部的科学家素质都很高,都有一种很深的家国情怀,总是把科研工作和党的事业紧密结合,大家都在争做优秀党员。”近几年,森保学科党支部党员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863”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80多项,发表论文214篇,获得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梁希科技奖二等奖7项,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科研创新服务行业方面,王小艺、汪来发研究员、王明玉副研究员及曹亮明助理研究员等专门深入贵州遵义山区,为基层林业职工送去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的关键技术,使300多人受益。梁军研究员甘于奉献,多年坚守在山东昆嵛山生态定位站,风餐露宿,从事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张永安研究员、曲良建副研究员以及张彥龙、唐艳龙、王青华助理研究员,与新疆林科院等基层党员骨干长期深入新疆边远地区,行程4万多公里,在南、北疆培训2000余人次,深入8个乡(镇)15个村现场指导林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系统技术人员进行生物防控专题培训,发放维吾尔文和汉文对照的宣传技术资料3500余份,建立经济林病虫害示范面积2000余亩,免费提供4000亩林地用量的昆虫病毒微生物生防制剂,把课题研究与林农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兴林富民作出突出贡献。(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