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月13日讯 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巧马采育林场的桉树林却依然枝繁叶茂。林场相关负责人说,这片林子4年前已伐过一次,现在这些树是后来从砍伐过的树桩上长出来的。农历年后,林子又可以砍了,是桉树让林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巧马采育林场始建于1958年,曾是贵州省最大的森工企业,从建场至1992年,森林采伐一直是林场的主业。
1992年以后,林场的森林资源处于枯竭状态,退休职工只能靠领取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大部分在职员工只得下岗自谋生路。林场每年还要为在册职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企业负担愈发沉重。从1993年起,林场就发不出工资了,林场只得采取分树抵工资的办法,20年工龄以上的职工分了400棵柑橘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巧马采育林场就已意识到森林资源枯竭后的生存问题。当时,林场职工种植过芭蕉、石榴、黑荆树、小油桐、脐橙、柑橘,还栽过黄花菜,培育过食用菌,但效果都不理想。林场负责人说,试一次失败一次,试一片失败一片。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却始终没有见到效益。
随着林场退休职工进入州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册职工实施下岗分流后,林场的压力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如何让莽莽大山披上绿装,林场领导和职工一直在思考。
转机出现在2006年。
经贵州省林业厅引荐,林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签订协议,利用巧马采育林场的林地,双方将开展耐寒桉树和光皮桦工业原料林良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合作刚开始时,林场的一些退休职工对种植桉树持怀疑态度:“我们栽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有成功,如果你们搞成了,我就拿手板心煎鸡蛋给你们吃。”林场领导非常理解这些老职工的心情,他们在那片缺雨、干燥、瘠薄的荒山上工作了几十年,对那片土地最熟悉不过了。
在一片质疑声中,林场职工和热林所的专家们在荒山上种下了450亩桉树。到2007年,林场职工们发现,仅仅一年时间,荒山的桉树平均树高达5米,成活率在90%以上,450亩荒山基本成林。
这一试,为巧马采育林场试出了希望。
看到桉树长得如此好,林场职工们非常兴奋,当年林场又贷款40万元种植了3000亩桉树。桉树试验的成功,不仅为林场摆脱贫困找到了突破口,还吸引了一批民营企业及林农的关注,他们纷纷到林场考察、租赁土地,或采取合作的方式种植桉树。
2012年,林场与热林所合作种植的桉树全面砍伐,平均每亩纯收入2500元。2015年,这批砍伐过的桉树从根部萌芽长出的新苗也已有10多米高,巧马采育林场的5万多亩荒山已被桉树所覆盖。
巧马林场相关负责人说,按5年一个砍伐周期计算,5万亩荒山一年能为企业及个人带来1500万元的收入。此外,桉树种植、管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农民从中也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收入。2015年11月,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自治州林业局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南宁帝旺村木业有限公司计划在巧马工业园区投资6亿元,建设年产量10万平方米集装箱板生产线及旋切单板生产配套项目。
巧马采育林场种植桉树成功后,还有力地推动了全州桉树产业的发展。为此,贵州省林业厅给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0万亩桉树工业原料林的种植指标。据统计,全州目前种植桉树62万亩,大量的荒山因此披上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