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博学笃行攀高峰
时间:2013-04-24 来源:中国科技网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博学笃行攀高峰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科研攻关纪实 发布时间: 2012-09-08  |   作者:马爱平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9月08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马爱平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海南岛的秋天,阳光明媚,雨水充沛。

    在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区——海南尖峰岭,9月3日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是来自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17位科学家与广州、海南的专家。在尖锋岭的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他们就学术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

    远远望去,海拔800多米,云雾缭绕的小站显得渺小而孤单。

    然而,正是这个小站和尖峰岭镇上的试验站遥相呼应,开创了我国热带林业研究的先河。50年来,一代代科研人从这里出发,成就了我国热带林业的科研辉煌。

    把森林当“战场”

    热带森林是物种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虽只占国土总面积的8%。“但区域内的森林对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增加森林产品供给、提高珍贵用材能力以及加快生态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守攻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我国尚无热带森林研究机构。

    1961年,中国林科院热带林组的选址调研,发现尖峰岭是中国热带森林的典型代表和地球热带北缘地区的生物种质基因库,于是决定在此建站。第二年,中国林科院北京和南京林业研究所的13个年轻人,来到尖峰岭,筹建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试验场。9月1日,公章正式启用。

    “当时这里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地区。”13个人中,有李善淇卢俊培夫妻俩,他们把年仅2岁的孩子放在四川老家,就前来报到。

    “住草房、坐牛车,蚂蝗、蛇经常出没在山里。”王德桢本不在派遣队伍,身体瘦弱的他却主动请缨,尖峰岭上,他每年都要因为疟蚊叮咬而发烧不退。妻子易维芬为了照顾他,从北京煤干院来到尖峰岭。

    房子要自己盖、庄稼要自己种、家禽要自己养。“盖房子的每块砖都要自己装卸,手很快就磨破了,砖上就有我们的血。”从南京来的周文龙那年仅仅24岁。

    真是有理想就不怕苦。那岁月,13个人边生产,边工作,无怨无悔。

    工作很快铺开了,从采种育苗、引种建园,到调查测量规划、筹建尖峰岭热带林木园。

    1965年,试验站科研队伍已发展到160余人,成立了经营组、造林组、良种组等8个研究组和1个分析室,陆续开展了70余项研究。

    然而,在“四清”和文革中,研究被迫停顿,热带树木园园场被毁。

    试验站视科研为生命。1973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研究恢复。卢俊培已38岁,李善淇已39岁,他们要夺回失去的时间。

    他们对降香黄檀等49个乡土珍贵树种及柚木等外来树种进行引种驯化、良种选育以及栽培经营。试验站成为最早参与尖峰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科研单位。

    恢复尖峰岭热带林木园后,这里成为热带植物的天堂与保护的重要基地。园内现已收集、保存热带南亚热带树种1400多种,是我国最南端、收集热带树种最多的树木园。“现在正在实施热带树木园改扩建项目,由现在20公顷扩大到40公顷。”定位站站长、研究员李意德说。

    至此,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主要珍稀树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测定、繁育、评价和利用技术体系构建。

    变森林为财富

    八十年代,我国木材紧缺凸显,围绕热带速生树种丰产林,我国新一轮科研攻关开始。1978年,热林站更名为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1981年,热林所迁至广州,尖峰岭所址保留为试验站。

    “热林所立足广东、面向华南,在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守攻说。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热林所相继开展了桉树、相思等研究。

    “我国南方高水热条件,具备培育速生丰产林的气候条件。但鉴于开发的速生树种少,选择什么品种,如何进行栽培管理,是摆在热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经历了热林所50年成长过程中47个春秋,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白嘉雨研究员说。

    于是,热林所先后在6省建桉树试验林、示范林,选育出一批杂交新品种;引进129种相思树种,选出适合华南各地的区域性的优良树种;培杂交新品系,使遗传增益25%以上。

    “这些良种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国家速丰林基地建设中推广面积达40多万公顷,新增产值40亿元以上。”白嘉雨说。

    上个世纪80年代,热林所拥有了国家第一个红树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率先用红树林成功控制了大米草。率先在我国最大城市群建立珠三角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森林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1996年度,热林所的“棕榈藤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成果建立了全国棕榈藤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善的标本库。

    1999年成立科技部野外重点台站,目前拥有我国最大的1万公顷森林集水区研究设施,成为国内最早的碳通量研究设施之一。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天然林禁伐、热带珍贵树种变得极度短缺,国际珍贵树种木材价格飙升。

    “我们系统研究了乡土以及外来珍贵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珍贵树种人工树种人工林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方面亦加快脚步。”热林所所长、研究员徐大平说。

    “这些研究支撑了我国人工林产业升级转型,引领华南地区人工林产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彭有冬说。

    迄今为止,热林所75%以上的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推广良种和高效培育技术65万公顷,增加林地收益32亿元。

    “热林所研发的檀香育苗技术使苗木价格从10年前60元/株降至目前8—10元/株,形成了遍及我国南方的合作网络。目前,热林所专业苗圃已发展50多家,年出苗圃种苗2800万株,利润1200万元。” 热林所党委书记廖绍波介绍。

    “在‘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行动中,热林所为广东现代林业建设中做出了显著贡献。”广东省林业厅总工程师谭天泳说。

    科技特派员、热林所研究员曾炳山,十多年来已练就了一身“送科技下乡”的“看家本领”,随时随地都能迅速为农夫们开设“科技流动课堂”。这位海归专家目前已到98个县区、260多个乡镇进行热带林木栽培技术推广,产生经济效益2亿多元。

    2008年,我国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热林所及时开展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初步形成了华南区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的网络体系。

    “经过50年的持续研究,热林所共收集保存国内外非木质林产品资源172种;收集保存菌根菌资源18个科125个种,筛选出食用和药用菌7个种30个菌株;营建各类试验示范基地20个、面积150公顷,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辐射推广种植1万余公顷。”徐大平说。

    目前热林所拥有林学、生态学等6个一级学科,森林生态、树木遗传育种等16个二级学科。

    走出去引进来

    沿着亚龙湾沙滩,人们便会发现一排排整齐笔挺的木麻黄。这些粗及碗口,细至杯盏的树木,任凭海风吹,摇曳却不倒。

    120多年前,木麻黄从澳大利亚引进来中国。“木麻黄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用‘身躯’阻挡狂风巨浪的冲击,保护近海农田和居民生活设施。”已从事几十年木麻黄研究的热林所研究院仲崇禄说。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抵御台风非常有用,目前还是沿海防护林不可替代的树种。” 与仲崇禄合作近20余年的澳大利亚Khongsak.Pinyopusarerk教授介绍。

    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努力,目前,我国木麻黄人工林种植面积大约有30多万公顷,沿海防护林带基本合拢。

    热林所建所初期任务之一便是“支援亚、非、拉”,近年来其与8个国际组织以及30余个国家构建了合作关系,开展了30余项国际合作,组建了2个海外科技创新团队。

    2000年以后,国外对珍贵原木出口限制,为拯救珍贵树种种质资源,热林所随即开展乡土珍贵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应用研究,以及树种种质资源的系统引进。其开发的10个无性系柚木组配配方,在国内供不应求,销往柬埔寨、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截至2006年,海南出口木麻黄木片创汇已达700万美元。

    “10余年里,收集乐果紫檀、格木等树种106个种源1100多个家系,降香黄檀等树种380个家系,在热带省区建立各类实验示范田12600亩,推广种植20余万亩。”徐大平说。“为仅占全国人工林5%的面积提供了人工林所提供木材的25%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热林所在国内也已率先构建了桉树基因组图谱;克隆了影响木材性状的微管蛋白基因。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半个世纪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用汗水浇灌了热带林业研究。

    已耄耄之年的“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卢俊培,写下了这样的诗篇:“而立之际聚琼州、尖峰岭下拓荒牛。笑洒青春共甘苦,广袤赤地映郁葱。光阴荏苒五十载,喜盼伟业誉神州。求实创新谋发展,博学笃行攀高峰。”(本报记者 马爱平)

    《科技日报》(2012-9-8 一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