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中国林科院中年科技骨干谈“林科精神”
时间:2015-01-25 来源:宣传中心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2015年1月23日《中国绿色时报》第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 丁洪美 王建兰 本报通讯员 王登举 贺顺钦

(弘扬林科精神 助力科技兴林专栏第五篇)

 


  中年人是社会中坚,承担着民族与社会责任;中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脊梁,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科学巨人,必须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支撑。在中国林科院的科技脊梁——中年科技工作者看来,中国林业科研事业薪火相传百年,一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贯穿始终,这种力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梦想、追求,支撑着他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引领他们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用人生年华谱写壮丽的林业科技华章。这种力量就是被凝练成十六个字的“林科精神”——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这也是今天林科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支柱。

  “我们在林科精神潜移默化中成长”

  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增元和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姚小华都是年富力强的中年科技骨干,谈到人生历程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我们是在林科精神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科技工作者。”陈嵘、郑万钧、吴中伦等老一辈科学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殚精竭虑、艰苦奋斗;张克侠、王涛等老领导老专家在重重困难中敬业求实、无私奉献;徐冠华、唐守正、蒋有绪、宋湛谦等专家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求实创新、勇攀高峰……可以说,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光芒,照亮了他们的成长之路。

  提到刚刚进入亚林所的时光,姚小华感慨地说,当时的亚林所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今天的城区当初还是农田。他们那批陆续入所的年轻人,被分别充实到国外松、马尾松、杉木、竹林、油桐、油茶科研团队中,成为老一辈专家的助手,承担起具体调查、试验实施、数据处理、协助总结等工作,很多人工作七八年都没有独立的项目。“当然,这也让我们的科研功底和奉献精神得到了有力的夯实和磨炼。”

  “那时,我们多数研究组处于科研经费紧张阶段,而下海经商、开发创收的气氛正浓,但我们经济林、用材林和竹类研究等多个课题组的人员仍然执著坚持,甘于奉献,在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最终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硕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亚林所还维持了油茶、松杉等一批科研基地和珍贵的种质资源。亚林所的油茶良种选育曾被连续列为‘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一代又一代林科人艰苦创业、不断奋斗,为我国种质资源保存、种苗繁育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上世纪90年代,油茶产业进入低谷,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毁掉油茶林改种其他经济林的情况,油茶科研经费一度严重短缺,甚至没有国家计划项目。“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这项科研工作,在主产区和亚林所保留了有限的油茶种质资源和试验基地,并先后选育出了系列油茶良种,突破了油茶嫁接育苗技术。林业科技需要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这些良种和技术的积淀,为今天油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一辈林科人的不离不弃、默默坚守,为我们年青一代作出了表率,也让我们在林科精神的激励下成长起来。”

  “林科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

  经过不断的艰苦拼搏,当年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已经步入中年,成长为林业科技的中坚力量,有的当上了院长、所长,有的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的“林科精神”,已完全融入了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

  李增元深有感触地说:“从1990年到中国林科院工作至今,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坚守,不达目标不罢休地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确立了以基础研究为支撑、高技术研究与应用结合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团队。我从心里感受到,十六字的‘林科精神’,正是我们这个团队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林科人始终坚持和身体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林科人的精神高地和进取动力。”

  姚小华说,“八五”“九五”期间,他们在老一辈专家的支持和带领下,从小项目做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力得到了有效锤炼;从“九五”到“十二五”,他们的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陆续肩负起重大项目和团队建设的重担,学科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近20年,亚林所在经济林研究等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保持了亚林所在南方林业的重要影响和领先地位。姚小华说:“与各省级林业科研院所相比,我们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一大批国家、省级种质资源库、良种基地和创新平台得到建立和发展,各类试验示范点延伸到亚热带西部和温带南缘。亚林所在继续抓好基础研究的同时,以生产一线的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亚林所选育的油茶良种,使油茶产量平均提高了10倍,推广到了全国10多个油茶产区,推广面积达800万亩,占全国油茶良种应用率的7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再次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高出油率、高品质、高抗的杂交组合良种和适应于特定区域的良种,使我国油茶育种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发明的油茶无性系快繁技术,使每亩育苗量提高了20多倍,该技术在全国油茶产区的应用率超过了90%。2008年,亚林所的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我们让林科精神薪火相传”

  中年科技工作者不仅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而且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林科精神”要靠他们发扬光大,更要靠他们薪火相传。他们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我们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继承的林科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精神生生不息,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

  姚小华动情地说:“几十年来,中国林科院这个林业科研国家队培养了我们,让我们和更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务实敬业的作风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在这个大团队中铸就。”

  树木研究周期长、环境多变,需要长期研究和严谨实干。在经济林研究领域,育成一个良种至少要经过15年,杂交育种至少需要22年,同时还要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加工利用技术等。从研究起步到实际推广应用,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系统攻关。这就需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环环相连、协同创新的机制,需要“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团队。“林科精神”就是出成果、出人才的根本保证。

  林业科研周期长、情况复杂,需要长期合作的大团队,需要代代相传,需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需要一流的团队造就一流的成果。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打造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是中年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林业科研条件艰苦,搞林业科研更需要特殊的精神力量支撑,这就是为民造福的心愿、为国分忧的担当、赶超一流的信念。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才会不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才会执著奉献、排除万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加快林业发展速度,关键在于科技;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林业科研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林科精神”必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林业科研人员创新进取的强大动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