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加强人才培养 构建创新团队
时间:2013-02-19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2月19日讯 (郝健 王建兰) 青年专家何彩云博士在蛋白组学研究领域已崭露头角,她将这种快速成长更多地归因于研究所人才培养的内部环境。2012年,在中国林科院第三届杰出青年评选中,来自林业所的何彩云,是6名杰出青年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如她所言,加强对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自1953年建所以来,就始终被林业所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公派研究人员出国进修等举措,林业所的人才梯队建设接连实现突破。首席专家负责制的实施,又使得创新团队在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不断取得服务生态建设的重要林业科研成果。

  不同年龄阶层 发展空间广阔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林业所制定了系列管理办法、政策和规划,并付诸实施,以此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的格局,实现了优秀人才与精品学科的协调发展。

  今天的林业所,已拥有一批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上世纪80年代,林业所选派出国的王豁然、杨宝君、贾慧君、花晓梅、张绮纹等,当时都是林业所的科研骨干;90年代选派出国的刘世荣、卢孟柱、惠刚盈、郑勇奇、王彦辉等,如今正在林业科研中发挥重要的领军或中坚作用。

  当前,更多的新生力量在迅速涌现。近年来,林业所加快了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并逐步完善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及监督管理制度,使科技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在加强人员梯队建设时,林业所特别注重培养在改革发展大舞台上敢试敢闯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向国家和林业部门推荐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参加选拔中国林科院院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时,适当予以倾斜。在推荐有突出贡献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博导、硕导等方面,逐年提高比例。从年龄构成来看,30岁-50岁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目前已占到总人数的60%,他们活跃在林业所的各个部门。

  据统计,到2012年,林业所136名科技人员中,博士学历的有94人,硕士学历的有17人。在这支高素质、高层次队伍的努力下,林业所学科齐全、基础扎实、人才济济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积极努力地解决林业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成果得以加速转化。

  首席专家负责 创新团队发力

  随着科学研究集体性特点的日益凸显,科研人员孤军奋战的时代已一去不返。目前,绝大部分的科研工作,仅靠科研人员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要发挥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自2000年始,林业所开始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重点打造由首席专家行使行政、科研业务管理双重职能的创新团队。在确定的林木遗传育种、防护林工程、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荒漠化防治、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等五大领域若干个研究方向,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研究方向设1个首席专家岗位,然后首席专家聘任专家、专家助理及一般科研人员。由首席专家对林业所所长和学科发展、团队创新负责。

  实践表明,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是对传统技术职务的重大改革,是人才资源优化整合、配置和使用相结合的重大举措,符合当今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增强人才的流动、竞争和活力,对加快科技人员的成长,对出成果、出效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业所目前有创新团队17个,出成果、出人才的效果已开始显现。科研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使林业所成为了一支对外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创新队伍。由此,林业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度上升,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科研实力稳步增强,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改革以来,林业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占林业行业的75%。

  开展合作研究 拓宽培养渠道

  要实现科研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近年来,林业所与国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较为长期的研究,对培养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合作研究主要分以下三种方式:通过部级重点实验室,从事林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合作研究;在有关实验基地,如在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亚林中心等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试验研究,在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开展次生林综合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外聘专家进入不同的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

  2008年,中国林科院建立了10支国际合作创新团队,旨在通过聘请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作为创新团队的海外成员,与对口学科开展实质性合作,从事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依托林业所成立的树木性状分子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和荒漠化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团队,都顺利实现了预期效果。此外,林业所已有24人次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由此提高了林业所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