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1月17日讯 记者焦玉海 通讯员陈列报道 雾霾笼罩近1/3的国土面积,300、500、900……不断爆表的监测数据,PM2.5,继去年一夜之间成为焦点之后,再次挑战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容忍的底线——治理PM2.5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中央高层重视的焦点问题之一。
植树造林,充分发挥森林的除尘、净化空气功能,是治理PM2.5非常重要的举措,这已是人们的基本共识。但是,森林作为调控PM2.5的绿色净化器,阻滞PM2.5、降低其危害的独特功能体现在具体科学数据上是多少?哪一种树种对PM2.5等颗粒物的吸附功能更强?森林是如何通过叶片吸收、转移PM2.5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没有人能够给出科学的答案。
1月16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项目”在北京启动。这是我国第一个应用生物措施治理PM2.5的重大科研项目。
受2011年底北京连续灰霾天气启示,2012年初,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启动策划编写项目建议书。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专门就项目研究作出批示要求。项目团队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完善项目建议、技术路线及研究任务等。项目将依托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重点选择北京、广州两个PM2.5问题相对突出、关注度较高的大城市作为研究试验点,通过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方法学及样带观测,分析植被阻滞吸收PM2.5等颗粒物的生态机制,定量提出代表区域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适宜树种,分析和评价森林阻滞吸收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提出增强森林阻滞吸收PM2.5的调控技术,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联合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近百名多学科专家组成优势团队开展协同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蒋有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曲久辉领衔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结合专业特长亲自组织开展植物吸尘、滞尘的生理机制研究。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治理PM2.5的历程,单纯以控制排放、牺牲经济发展来实现治理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治本之策,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来达到绿色控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应用生物措施治标又治本的不二选择,这也是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促成项目立项的主要考虑。”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负责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