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13年1月25日讯 (王建兰) 作为外行,我从未把荒漠与美丽的花朵以及丰富多样的植物联想到一起。提起荒漠,我想到的总是遮天蔽日的黄沙,被漫漫黄沙淹没的楼兰古城,被强沙暴吞噬的民勤,以及神秘的库姆塔格和恐怖的罗布泊;还有就是每年春天来临,北京刮起的沙尘暴……
印象中,沙尘暴和荒漠化相伴相生,就像一对高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所到之处,村庄荒芜颓败,毫无生机,当地人民被迫远走他乡,哪里还会浪漫地想到植物花卉呢?
然而,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长期从事沙漠科学与防沙治沙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经过6年的摸底调查,共同编纂而成的《中国荒漠植物图鉴》(以下简称《图鉴》),打破了读者心中固有的印象,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茫茫荒漠中,除了黄沙,还有许多独特而顽强的生命。如荒漠植物,它们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绽放出斑斓缤纷的色彩,装点着荒芜的土地,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出了独特的结构和形态。
《图鉴》由中国林科院卢琦研究员、褚建民副研究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王继和研究员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共收集了76科291属610种荒漠植物,主要由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个部分组成,每种植物的介绍包括名称、实图、特征,以及植物分布图。书中重点收集了我国干旱荒漠区大部分荒漠植物形态特征及资源分布的文字与图片信息,同时还收集了从国外引进的10余种特色荒漠植物。编著者在物种名称上主要参考了《中国植物志》、生物多样性组织“物种2000”的最新名录、中国自然标本馆物种库,以及《中国沙漠植物志》、《新疆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等。对一些物种的重要中文别名和拉丁异名酌情予以收录,个别科名、属名、拉丁学名则按最新分类观点进行修正。图鉴植物分布图是依据现有标本记录、相关植物志记录以及项目组最新调查补充修正的县级分布点数据制作而成。
《图鉴》以形象的文字、精美的彩图,让我们知其名、识其物,当有一天,我们行进在辽阔的沙漠中,也许就能将这些植物认出。《图鉴》所列植物中,有的叶面角质层增厚,气孔小而下陷,密布绒毛或缩小叶面积,从而减少蒸腾;有的几乎无叶,仅凭绿色枝条或茎秆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叶或茎秆肥大能储水,以助自身挺过干旱;有些形成发达的吸水根系,长度达到了地上部分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有些根系包裹坚固的沙套,天然增强抗灼伤能力;还有一些生长在盐渍土壤上,叶、茎肉质化富含盐分或叶片泌盐等等,千姿百态,纷繁多样。不仅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它们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为人类提供食品、果蔬、饲料、药材、薪材等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我国荒漠区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其多种功能,对国家粮食、生态和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为其作的序言中所说,本书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涵盖了我国荒漠区的主要维管束植物,系统展示了荒漠植物的群落特征、地理分布以及营养、生殖器官特征,集专业性、知识性、科普性于一体,是对《中国沙漠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重要补充,可作为科研、教学、管理、生产等部门的重要工具书,为荒漠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翔实的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