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9月7日讯 (张一粟)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但是已经不可能享有发达国家崛起时的资源环境优惠了。近期看,中国还可以短期维系现行经济模式;长期看,中国具有创造新发展模式的机遇。
中国对绿色经济已经有所探索,已经存在一些萌芽,在涉林领域尤其突出。在森林问题上,中国具有潜在的世界影响。中国的造林和治沙已经影响了世界。全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绿色发展背景下的林学。中国可以通过创造,使得森林质量由世界末位翻到前列。
中国还有丰富的历史哲学,例如孟子的发展农林牧渔是“王道”的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墨子的“辞过冶本”思想等。
中国有结合绿色发展的大背景。背靠这些深厚哲学资源,中国有创新世界森林发展理念的条件。
林业在绿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陈幸良
绿色发展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又一次新的革命。它意味着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竭、污染排放、生态破坏全面脱钩,这将引发世界范围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格局脱胎换骨的变化。
林业在绿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引起广泛关注。绿色发展主张把投资重点转向自然资本,把各种自然资本的基础做大,尤其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本,这与现代林业的思想不谋而合。传统林业注重经济效益,把经营的目标锁定为“木材”,忽视森林的多功能。现代林业在绿色发展中的新定位为增加自然资本,解决日益突出的“三源”——资源、能源、水源问题;提高生态承载力,解决令人忧虑的“三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问题;促进经济持续繁荣,解决“三地”问题——林地、农地、建设用地问题;促进绿色就业;推动消除贫困;繁荣山区经济;传播生态文明。
要激发人工林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马履一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人工林质量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
只有人工林经营的主体认识到发挥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性,才会有人工林经营的驱动动力,也才能谈得上提高我国人工林的质量。
目前我国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已经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林权改革将我国25亿亩集体林地产权承包到户,显然,我国森林经营的主体是农民承包户。
由于林木培育的长周期,目前的70年林权承包期过短。为了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百年不变,也可以试点试行林地可限制性私有化经营。要稳定农户的心,充分发挥经营者的能动性,提高人工林的质量才会有保障。
要建立起适合我国林农或合作体的人工林经营技术管理机制和体系,保障人工林的科学经营。
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大有可为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储富祥
新材料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丰富的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绿色、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基材料,是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发展生物基材料研发的目标是:以秸秆、林业废弃物、非粮能源植物等为原料,以高值化综合利用为主线,显著增强研究生物基材料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制造过程中的生物与化学转化共性关键技术,筛选出一批高效专用生物合成微生物,创制一批生物基新材料和化学品,性能达到或接近石油基产品;建设一批重要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业化示范基地,生产成本经济可行;制定一批技术标准与规范;构建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培养一支生物基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人才队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生物基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生物防治是最佳选择
中国林科院教授 杨忠岐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很严重,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在保护环境和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有效防治病虫害、保证森林健康生长,发挥森林的最大效益,生物防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选择性强、效能高、害虫不会产生抗性等优点。如何实现我国林业重大病虫灾害的无公害防治,关键是要建立国家林业害虫天敌繁育与资源保藏中心,加大天敌繁育规模和力度,推广和应用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成果,并大力开展其他危害严重的林木害虫天敌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加大主要森林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和天敌资源保藏等工作的开展力度,为重要森林害虫的防治做好技术和天敌储备,并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青钱柳的研发引向深入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方升佐
青钱柳作为一种有很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树种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2001年南京林业大学开始从事珍稀树种青钱柳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在青钱柳资源培育上,今后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同培育目标青钱柳优良品种(地理种源、家系)的筛选;第二,青钱柳苗木的快繁技术和无性系化;第三,不同培育目标青钱柳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模式;第四,青钱柳次生代谢产物的离体细胞培养技术。
在青钱柳新产品研发上建议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开发新型的甜味剂;第二,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保健品和药物。
在青钱柳的研究和开发策略上,要做到机理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相结合,多目标和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做到边研究、边示范和边推广。
树木学研究需要创新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方炎明
近10年来,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新进展对经典分类学家来说是陌生的,解读新系统、了解分子系统发育方法,是树木学家的必然选择。
专科专属研究、树种变异研究、森林植物区系研究是树木学的核心内容。分类修订、表型变异分析和区系调查等经典研究方法仍然是树木学的方法论基础。然而,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不可等闲视之。引入DNA序列分析、分子标记和FCM等现代分析方法,将为树木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新一代树木学者,应当在继承传统、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力求在方法论上有新的变化和突破,变描述树木学为实证树木学,变“模式观”为“群体观”, 变“单枪匹马”为“团队作战”。要实现这些转变和突破,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数字标本馆、实验平台和研究团队,争取强大的项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