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9月20日讯 (刘玉鹏) 林产化工因石油化工的兴起而衰落,也因石油和石化产品价格的飞涨而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林产化工替代品正成为应对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这一机遇的把握依赖科技进步。
紫金山下,玄武湖畔,代表中国林产化工最高水平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坐落于此。伴随着林化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石油基产品替代的巨大需求,林化所是否引领着产业在期待中实现突破转型?
据了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化学加工与利用,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工程设计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在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大量技术成果,促进了林产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林化所紧紧围绕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活性成分利用等新兴生物质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引领着行业发展大步向前。
科技创新
提升行业竞争力
林化所的科技创新,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年来林化所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活性炭、植物提取物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使林产化工产业拥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并崛起为林业支柱产业。
近5年,依托林化所科技资源与技术优势成立的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累计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部省级项目近130项,形成了科研成果8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多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达到27项。
可喜的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了这些科学研究成果的形成和推广。针对企业和实际需要,成果推广运用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积聚了国内一批从事生物质化学利用的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林化所与浙江嘉善中林胶粘剂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有限公司等多个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创新企业,在木材胶粘剂、活性炭制造、松脂化学利用等领域共同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特别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技术转移辐射,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与层次,深度推进了产学研合作。一批重要成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验证,研创成熟配套的先进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推广到了全国27个省市区200多个企业。
近5年来,林化所与企业签订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针叶聚戊烯醇技术、山茶油保健食品开发及茶籽粕深加工技术等技术转让、服务合同142项,其他横向研究等40余项,累计技术创收2000多万元,新增产值数亿万元,显著促进林化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特色创新
形成市场优势
特色创新,使林化所成为市场赢家。
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林化所以特色科研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赢得市场。
松脂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用途很广,松香松节油具有400多种用途,被广泛应用于胶黏剂、能源、合成橡胶、医药、印刷、造纸、电子、食品等行业。松香深加工产品曾在神舟5号飞船中得到应用。但松香、松节油容易氧化、聚合、变色、变质,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松香、松节油深加工产品的需求。如何从根本上消除松香结构中的变色因子,使松香无色化、稳定化?这个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林化行业。
面对难题,林化所开展了松香无色化机理研究,解决了松脂深加工利用技术瓶颈问题,获得了高稳定深加工系列产品。并与企业结合建立了中试示范生产线,将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加速了产业化进程。改变了长期出口初加工产品的局面,显著推动松脂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松香松节油结构稳定化及深加工利用技术”因此于200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活性炭是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理想的吸附材料。获得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活性炭微结构及其表面基团定向制备应用技术”独创和突破了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开发了活性炭定向制备工艺方法及清洁生产关键装备,大幅度提高了活性炭选择性吸附能力,成功创制出功能化活性炭新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内生物炼制、气体净化与回收、电容器电极材料。技术成果应用于江苏、上海、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活性炭生产企业,通过示范生产线的建设和产品的应用,共新增产值7.7767亿元,新增利润1.3536亿元,税收3820万元,出口创汇1862万美元,显著促进了生物质产业及环保、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生物质热化学研究领域,林化所长期针对生物质气化过程和工业应用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从生物质气化技术工艺、改善生物质燃气组成、提高燃气热值、降低燃气中焦油含量、提高生物质有效利用率等多方面创新研究,研制出高效、较大规模的生物质气化机组。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推广建成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和集中供气系统100多台套。利用本技术成果建成的气化发电、供热系统装置总装机约19200 千瓦,年耗生物质约24万吨,年节约燃煤3.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 约15.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约620吨;推广应用企业新增产值6600万元,新增利润1100万元,创汇568万美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然可再生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天然树脂、天然香料、天然色素、天然染料、植物农药、天然提取物等备受人们青睐。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提取利用方面,林化所的银杏叶活性成分加工利用创新技术孵化后先后推广到江苏、湖北、广西等地,尤其是邳州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建立的EGB和PGB生产车间, EGB年产量300吨。2005年-2010年累计销售额2.98亿元,新增利润4052万元,新增税收2182万元,创汇774万美元,农户每年直接收入6000万元。
人才兴所
不断追求卓越
吐故纳新,林化所的成绩得益于建立了一支年龄梯度、专业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并逐步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
林化所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培养林产化工及生物质化学相关学科高级人才的摇篮,已设立的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应用化学、制浆造纸工程4个硕士学位学科培养点;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环境与能源工程两个博士学位学科培养点,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已发展成为我国林化科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林化行业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和科技骨干。
多年来,林化所以人才为根本,积极拓展培养渠道,丰富培养形式,在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等增加短期出国进修或合作、出国考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近5年,林化所派遣青年科研人员13人次赴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院所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培训学习, 既开阔视野,又提高交流能力,促使他们尽快进入国际前沿研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投身林化行业的热情。一方面为林产化工行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科研骨干,另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后备科研力量。
面向海内外吸引学科前沿科技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林化所与国际上20多个国家50多个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近5年邀请相关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近50人次讲学交流,组建了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质能源化学等国际科研创新团队,建立了制浆造纸引智基地。
现在,全社会重视科技,科技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许多方面,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保证自己的诚信,还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林化所培养人才特别注意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培养,确保年轻科技人才行得更远、飞得更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对生物基材料、松香、活性炭、生物农药等林化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中国林化科技研究争相斗艳,让人注目,相信在这个卓越研究团队的带领下,林产化工产业的未来更加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