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科技先锋 锻造中国林业新实力
时间:2012-09-24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科技日报》2012年9月24日讯 (李松龄) 在科技助推中国林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地位无可替代。

  作为全国最大的林业科研机构,中国林科院为我国林业发展破解了许多难题。“十一五”期间,全院大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朝着世界一流林业科研院所的目标前行,展现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不凡实力,为我国发展现代林业、实现绿色增长立下赫赫战功。

  创新:书写精彩

  科技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原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林科院充当科研“先锋”,承担了77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紧紧围绕国家林业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提高创新能力,部分课题填补了国家空白。5年间,中国林科院共认定科技成果528项,授权专利299项,荣获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为我国林业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

  全院突破了多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其中:首次建立了日本落叶松优良家系及二代优树综合评价体系;首次在国家尺度上建立了适用于大范围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防治美国白蛾技术推广至全国2/3的发生面积;松香松节油精深加工新技术带来2.41亿元增效;低质材高效制浆等技术成果年节约优质木材104万立方米……

  这些突破,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转化:提升价值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化与运用。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联合共建、科技对接等科技兴林活动,将中国林科院的科技成果有效地实现了“落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为满足木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中国林科院领衔32家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成立“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了木竹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产学研结合机制与模式创新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通过大力推广科研成果,5年间,中国林科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105个林木新品种投入造林生产,建立了2000亩良种圃、19.5万亩示范林,育苗近2亿株;木(竹)单板及人造板材加工利用和阻燃防腐技术、农林剩余物高效利用技术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技术培训林农24万人次,直接带动14万人致富。

  为直接服务地方林业,林科院与省级签订的合作协议达21个,先后为7个省市编制林业发展战略规划,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合作项目400多个,培训60名访问学者和少数民族科技骨干,派出100名科技特派员、9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支撑发展

  5年间,中国林科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不断提升支撑能力,为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008年,中国林科院成立了以两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和首席科学家等高层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家咨询领导小组。在针对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前沿性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高层次专家开展论证、咨询、调研等活动,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在国际履约和外交谈判中,中国林科院发挥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全力提供技术支持,对树立我国在林业国际谈判中的大国形象、提升谈判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围绕油茶产业发展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开展提供科技支撑,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院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林权改革研究中心,组织开展林改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国家制定配套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