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9月27日讯 (李晓丽 王建兰 黄冰) 在6位获奖者中间,何彩云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唯一一朵“金花”。
何彩云在中国林科院很早就已崭露头角:2008年,中国林科院开展了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评选,这之前完成的所有毕业论文都可以参评,竞争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何彩云的博士毕业论文成功跻身两篇获奖论文之列。
自2005年以来,何彩云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最高影响因子5.460。何彩云在蛋白组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将蛋白质组学这一先进技术成功应用到树木抗逆分子机理研究中,筛选出针叶树种蛋白提取方法,并被借鉴到多个树种的研究上;鉴定出了一批逆境胁迫蛋白,为揭示树木抗逆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信息。她还首次从蛋白组学水平揭示了毛竹茎秆快速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填补了竹类植物发育蛋白组学的研究空白;从翻译后修饰水平发现同一物种的不同群体为了适应生境,群体间在蛋白质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和功能分化,为树木群体生物学和天然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鉴于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特色工作,2012年,她受邀成为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踏实、勤奋才能出成果。从2002年进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学位至今,何彩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里,周六、周日也不例外,常常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 “科研人员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花费时间和心思很难出成果,多付出才能有回报。”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