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困难立地治理为“双增”目标拓展空间
时间:2012-05-10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05月10日讯 (尚文博 林泽攀 王建兰) 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新增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

  “双增”目标提出以来,造林绿化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大事,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固碳减排等方面受到更多瞩目和期待。

  当前,在全国各地加大造林投入的同时,也面临一个严峻现实:宜林地有限,大多数造林任务就落在了沙区、石漠化地区、矿区废弃地、盐碱地、滩涂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怎样让荒山、戈壁从寸草不生到绿意盎然?如何让盐碱的荒滩、干旱的沙地重现生机?困难立地造林成为我国增加造林面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挑战,若实现科学治理,则可成为我国新增森林面积的重头戏、主战场。

  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所研究员周金星博士介绍,困难立地一般指沙地、砾石戈壁、盐碱地、滩涂、崩岗区等自然条件差的土地,或是地形复杂,包括荒山、交通干线工程创面等地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良土壤后才能常规造林。在这些地方,如果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树木很难生长。

  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近年来,我国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在黄土高原区、石质山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干热河谷区以及青藏高原等山地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与恢复重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困难立地治理,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近自然。

  周金星分析,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先诊断困难立地的限制因子,针对限制因子选择适合的植物。同时,根据当地的需求确定治理目标,选择生态、经济价值结合得好的树种。

  他介绍,模拟自然的青藏铁路施工区生态重建,就是高寒地区植被恢复的成功例子。治理过程中,既要考虑植被生态适应性,又要坚持植被分布的地域性原则。根据原生植被特点及群落特征规律,筛选与其相近的优势物种进行定向培育,按照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和近自然恢复的目标开展生态恢复。

  由于种种原因,山区治理的现状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在困难立地治理中发现,加强山区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创新,对于促进山区生态治理、改善山区民生意义深远。

  目前,在贵州等地已有石漠化治理的科技示范区。科研人员结合当地的立地情况,了解农民的需求,研究发现,可以种核桃、金银花等具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近年示范区农民种植金银花的亩收入超过8000元,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

  研究人员通过在干热河谷地区等脆弱生态区的治理研究,发现国家现有的技术规程应进行重新修订,并提出了适宜树种、适宜密度、适宜群落结构的适度恢复的技术体系。同时研究发现,在8%。以下的耐盐碱地都可以种植桑树品种,能够拯救没有经济价值的盐碱滩涂。桑树还可以养蚕、做饲料、做木材,帮助政府和农民取得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科研成果要与生产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推广科技成果,并结合国家重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加强技术储备,彻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建立健全地方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同时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科技水平。

  困难立地造林的技术取得了诸多成果,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找到了途径,但是如何有力推动,如何建立困难立地造林的保障和支撑体系仍然面临问题。

  据统计,目前国家每亩造林补助一般只有200元-300元,在困难立地条件下,这些经费用于工程整地、灌溉设施建设都不够,优良的苗木、土壤改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科技支撑等相关费用更是无法得到保证。

  周金星举例说,北京山区困难地造林技术规定将抗逆性强的菌根苗、土壤改良剂、保水材料、工程整地、科技支撑等都纳入造林投入中,虽然增加了每亩造林成本,但使得困难立地造林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确保了造林任务的完成,并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如果各地都按照困难立地造林投入的实际需求,并将科技支撑、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等纳入治理经费和造林规划,我国困难立地造林会更易被接受,“向困难立地要造林面积”才有保证。

  社会公众对生态恢复治理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而政府在推动困难立地治理过程中应该是主导力量。周金星说:“困难立地地区大多交通、基础设施较差,治理恢复的投入大。由于立地条件不同,需要进行分类治理,更多的地区短时间内无法带来经济效益。有经济效益、有市场前景的,企业自然会关注介入。单纯以生态恢复为目的地区,还是需要国家将生态功能作为第一目标治理,保证建设资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