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4月13日 记者尚文博 通讯员 王秋丽报道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日前带队,在贵州省毕节市对核桃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考察。中国林科院再次派出科技服务小分队,开展核桃种植技术培训等系列活动。
据中国林科院副院长黄坚介绍,作为林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林科院已连续几年在贵州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活动。2008年被确定为毕节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与石漠化治理的技术依托单位之后,中国林科院更是联合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和相关科研单位,结合试验区建设对林业科技的需求,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现场咨询指导,传授实用技术。
今年,林业科技服务小分队到毕节的服务内容、宗旨不变,服务意义则与以往不同。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与毕节市林业局签订了核桃发展的合作协议,建立起稳定长效的科技服务机制,将科技与生产实践更紧密地结合,为兴林富民提供保障。
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核桃产业化扶贫目标,计划到2015年发展核桃1000万亩。全省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毕节是重中之重。毕节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亲自倡导,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全市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党委书记许新桥说,希望通过双方长效合作,不断提高毕节核桃产业集约经营水平,把核桃产业建设成为毕节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特色产业。
林业所的裴东、张俊佩等专家已经成为毕节的老朋友。他们几乎每年都到毕节,翻山越岭,现场指导农民解决核桃发展中的难题。
在大方县竹园乡万亩核桃基地,核桃嫁接苗间套种着小麦,苗木长势良好。据大方县林业局局长卢娟介绍,当地核桃苗多采取采穗嫁接的方式,嫁接成功就是嫁接苗,不成功也是实生苗,不影响农民收成,目前大部分还是实生苗。
听到这话,核桃专家裴东说:“卢局长,我给你讲个故事。美国在130多年前没有核桃树,他们引种核桃之后,满地都种实生苗,后来发生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实生苗寿命长;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要种嫁接苗,开展标准化生产。争议持续了30年,最终美国国会立法,禁种实生苗。”
裴东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部也对良种使用制订了相关法规,林业上也提出了相关规定,建议经济林使用良种,使用国家审、认定的良种。”
一个小故事,道出了核桃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彭有冬在核桃园里与当地林业技术人员交流时说:“林业产业,种苗是基础。现在核桃在全国许多地方种植,一定要发展在本土适宜的品种。经济林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是林木的生长周期长,为了减少风险,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可以先做试验再推广。”
毕节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张槐安介绍说,当地近年来对科技支撑林业发展非常重视,市级的种苗站、林科所、推广站都在积极开展种苗试验。
云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陆斌拨开套种的小麦,查看核桃树的嫁接部位。他对竹园乡林业技术人员建议,套种要给核桃的生长留出空间,植株不要种得太深,嫁接口应在土表层上,种得太深会影响树苗的生长。
据贵州省林科院森林资源所副所长姚淑均介绍,为培养懂技术的乡土专家,发挥能人带动作用,贵州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在全省培养首批核桃辅导员800名,各地都聘请专家对学员进行政策法规、核桃种植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在各县负责核桃栽培管理技术指导。
在核桃栽培技术培训中,来自毕节各县、乡的林业技术人员踊跃举手提问,抓紧每一个与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张俊佩说,每次送科技下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从基层林业工作者和林农的需求中能够找到科研的新动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