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12年4月26日讯 记者王建兰报道 4月19日,安徽省林业厅有关领导率安徽省自然保护管理站、湿地保护中心、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来到中国林科院,向中国林科院捐赠扬子鳄标本,并就人与湿地和谐、扬子鳄保护等问题与院方负责人及专家座谈。
扬子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但其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全世界野生扬子鳄数量不足150条。
为更好地保护扬子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前推出一项新举措。保护区管理局与《新安晚报》联合开展了首次扬子鳄认养活动。认养人缴纳500元认养费,就可获得认养证书。首批认养人在一年认养期内,可以携两名亲友不限次数地免费前往中国鳄鱼湖探视。认养资金则将全部用于扬子鳄的保护。
据悉,保护区共设置了21处野生扬子鳄保护点,总面积为1.86万公顷,但每年的保护经费不到300万元。以前,1万元的饲料可以饲养100条扬子鳄,但现在却养不到50条。经费短缺,人手不足,以及扬子鳄活动区域的生态恶化给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同时,农民用电捕鱼和过多喷洒农药也令扬子鳄的食物链面临着巨大威胁。
为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科学发展,2009年,中国林科院成立了湿地研究所,着重开展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引领我国湿地科学研究发展方向,为国家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指导。
多年来,中国林科院与安徽省林业厅携手开展了“野生扬子鳄栖息地量化评估研究”“扬子鳄放归自然试验”“野放扬子鳄的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成功实施了扬子鳄放归自然项目,复壮了野生种群,为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树立了典范。
经过科研人员的长期努力,截至目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培育繁殖了1万多条扬子鳄,且具备了年产1500余条幼鳄的繁育能力。2008年,放养野外的扬子鳄首次产卵,并孵化出10条幼鳄;2009年,野放区再次发现了4窝鳄卵。目前,放养区域内的扬子鳄野外适应和生存状况良好。专家介绍,想要真正恢复扬子鳄野外种群,至少要有扬子鳄500条以上。然而,目前保护区内野生扬子鳄仅有150条左右。
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表示,中国林科院将依托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湿地研究所等科研条件和平台,继续与安徽省林业厅一道,为湿地、野生动物保护作出贡献,给扬子鳄的保护带来更多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