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让机械化助力产业化
时间:2012-03-08 来源: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8日讯 (王建兰) 天气渐暖,又是一年植树时,脑海中映现出这样的景象:苗圃基地机器轰鸣,移植起苗机轻松切入泥土,带土挖取树木根球,苗盘定位准确,并保留苗木根系及土球;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采用自动控制技术防治树木病虫害,药剂利用率高、污染少……这是我们期盼并在有的地方已实现的植树造林全程机械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机械化已逐渐运用于苗圃基地,起苗机起一株苗不到一分钟,相比人工移植,效率提高10倍左右,节工省本;按按手中的遥控器,高程喷雾机就能实现智能遥控操作,最远能喷出100米射程。随着植树造林的深入人心,苗圃基地规模快速扩大,苗木数量急剧增加,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育苗生产企业和个人急求各种苗圃机械的大好局面。但遗憾的是,目前苗圃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育苗生产需求,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适用设备,尤其是绿化苗的生产机械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当春秋造林时仍然采取人挖肩扛的人海战术,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质量差,苗木成活率也不理想。这在当前劳动力极为短缺、到处闹人力荒的情况下,要保障有质有量地完成季节性非常强的植树造林任务十分困难,与现代林业建设极不协调。

  我国目前苗圃机械化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提高苗圃机械化水平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新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吴兆迁副研究员。

  吴兆迁侃侃介绍了我国苗圃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他说,我国苗圃机械化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具改革,60年代苗圃作业是以畜力和革新工具为主的半机械化作业。到了70年代,由于拖拉机的逐渐普及,苗圃作业才开始真正向机械化发展,80年代末是我国苗圃机械化发展的较好时期,先后研制出了各种类型的苗圃机械70余种,但大部分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苗圃机械化进入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时期。由于受到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两危”的影响,大批林业机械制造企业转产、停产,直至目前,我国专门生产林业机械且超过100人规模的企业屈指可数。

  新世纪以来,我国苗圃机械化开始逐渐恢复和提高。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立项对苗圃机械化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并且在精少量播种技术,高密度苗木移植技术、精细筑床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目前我国苗圃机械化作业程度还很低。无论是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相比,还是与相近的农业机械相比,都处于较差和落后状态,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以及现代林业建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管理现状是:(1)政府对苗圃机械化乃至林业机械化的支持远远不够,各级政府机构没有设立相关主管部门;(2)没有建立健全林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林业机械虽已进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但至今绝大部分林机产品并没落到实处;(3)苗圃机械化技术装备的研发跟不上市场及用户需求,原因是政府立项少,投入经费少,而少之又少的经费又要照顾各方利益,直接用于实际生产研究成果的很少。

  谈到当前技术装备现状,吴兆迁介绍,目前,中国林科院哈尔滨林机所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成功研制出了自行式苗木移植机,并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带有滤土装置的新型精细筑床机,作业效果很好,都已推广应用。成功研制出的新型推式精少量播种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播种均匀,可节约良种20%-40%,且不损伤种子,是理想的中小型苗圃播种机具,该机还配置了高效辅助设备覆土机。研制的新型步道沟除草松土机,生产效率高,适用于苗床步道沟除草、松土、辅助防寒等作业。研制的新型的振动式起苗机,采用动刀式切根作业方式,其起苗刀在切根过程中有冲击加速动作,不产生壅土堆苗现象;采用分体压刀式结构便于换刀、磨刀,既可提高生产效率,又可增加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加装充气式限深轮,可确保起苗深度,减轻整机振动;限深轮宽度有两种尺寸,床作、垄作起苗皆宜。

  谈到苗圃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时,吴兆迁说,过去的苗圃机械以生产造林苗(小苗)为主,现在的苗圃机械则以生产绿化苗(大苗)为主。未来一段时期二者将并存,苗圃机械的发展应在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下,以小苗生产机械为基础,尽快研发大苗生产机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