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造近自然林,让市民享受原生态森林之美
时间:2012-03-27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北京日报》2012年02月27日讯 (王海燕) 今春,本市将启动22万亩平原造林。这也是本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森林建设工程。

构建大尺度城市森林是体现世界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宜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历史上,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大都市均经历过大规模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营造了大面积的生态景观林。

  国外大都市城市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对北京而言,哪些做法可以借鉴?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成等学者,结合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为本市平原造林提出了具体建议。        

  建议1 城市森林应统一规划建设

  和公路、铁路一样,森林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并且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国外城市森林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把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法律,正式将城市森林纳入农业部林务局管理,解决市民植树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1990年,美国农业部建立林业基金专户,用于保证城市森林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成立全国性的城市和社区森林改进委员会,拨专款促进城市森林计划的实施。前苏联于20世纪60-70年代,完成了经营城市林和市郊林的规划体系,目前仅莫斯科就有11个天然林区,84个公园、720个街道公园、100个街心公园,这些森林和绿地总面积占市区面积的40%。

  建议2 造近自然林,重点使用乡土树种

  近自然林,相对于树种单一、树龄相当的人工纯林而言,是更接近于大自然原始状态的林地。近年来,近自然的理念,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中广为推行。

  造近自然林,第一要求树种近自然。使用乡土树种,尽可能保护原生的森林植被,体现本地特色的森林景观。加拿大温哥华市坐落在森林环抱之中,即使是飓风毁坏的林地,也尽可能保留自然的风貌,并引导恢复成原有的自然状态。

  第二是群落近自然。日本学者宫协昭提出利用乡土树种,模仿天然森林群落营造近自然林,成为“宫协昭造林法”,被广泛接受。莫斯科市内,最常见的绿化树种是椴树、白桦、欧洲赤松、橡树等非常普通的乡土树种,即使是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也都是土生土长的植物。

  第三是设计管理近自然。韩国在进行公园设计时,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的需求,在公园中营造生态区,采用近自然的手法进行营造和管理。俄罗斯对城市森林的管理也采取比较粗放的近自然模式,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不是拔除杂草、浇水等类似农田管理的做法,而是仅对靠近路边的地带进行低强度的修剪和管护,落叶被扫进林地里,整个林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建议3 建游憩步道,方便市民休闲健身

  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地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是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清洁水源及休闲游憩场所。除了划定城市附近大量的森林、湿地资源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市郊野公园外,还规划建设了短、中、长程的多样化的森林游憩步道,建立较完善的步道体系,形成贯通城乡的、便民游憩的森林健康廊道。

  加拿大温哥华山地森林游憩步道的设计就充分吸纳了登山客的建议,既考虑森林保护、安全管理的需要,又满足登山者的登山探幽、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结合不同类型人群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环境,规划建设自然科普场所,使居民在游憩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科普知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建议4 林水结合,保护河岸森林植被

  城市森林建设应与城市水系绿化结合起来。国外许多城市非常注重沿河植被、自然景观的保护。在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布达佩斯等城市,河岸森林植被得到很好保护,形成林水结合的自然景观带,有效发挥保护河流、连接城内外森林、湿地的生态廊道功能,即使是休憩型水岸的处理也非常注重绿化贴近自然。在多伦多,穿过市区的3条主要河流的所有山谷都受到保护,自然形成贯通整个市区的3条森林生态廊道,城市居民走在河谷内的林荫道上仿佛置身于原始河岸林中。

  建议5 见缝种树,提高城市树冠覆盖率

  国外大都市普遍重视城市的树冠覆盖率,不仅城区周边保存着成片的自然林,城区内部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斑块。如美国,在全国开展“树木城市”发展计划,并提出了城市树冠覆盖率发展目标:密西西比东及太平洋东西部的城市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40%,郊区居住区50%,城市居住区25%,市中心商业区15%;西南及西部干旱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25%,郊区居住区35%,城市居住区18%,市中心商业区9%。同时对停车场等也提出了树冠覆盖率的建议。

  北京城内有一些大面积的草坪,可以考虑在草坪上种一些乔木和灌木,以增加绿量,提升生态效应。

  建议6 用树皮覆盖绿地,减少城市扬尘

  和国外大都市比,北京城区的绿化覆盖率并不低,但是扬尘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冬春季节。据研究,北京的扬尘大部分源于本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季干枯的绿地缺乏覆盖,土壤露天。

  在国外城市森林、绿地的营造和管理过程中,土壤的覆盖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利用树皮、树枝、碎木、树叶、树根等树木材料加工形成有机物,覆盖在地表上,既能显著改善城市土壤性状,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又能起到防尘、装饰的良好效果。这种覆盖技术在北京只有小范围应用,今后还应进一步推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