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难忘库姆塔格的“沙事”
时间:2012-01-1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文字: 图片: 编辑: 点击:

  《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1月19日讯  (王建兰) 库姆塔格,地跨我国甘肃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次综合科考,让我与它结下一份情缘。

  金秋时节,库姆塔格瓜果飘香、丰收在望,一支规模庞大、阵容整齐的科学考察队向着那里出发了。5面红色的科考队旗齐刷刷朝着同一方向高高扬起,科学考察车、后勤保障车组成的车队宛如猛龙,向沙漠腹地挺进!

  在维吾尔语里,库姆塔格是沙山。在科学家眼里,库姆塔格是神秘的处女——此次科考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与罗布泊一样,库姆塔格也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生命禁区。因为气候、环境条件严酷等多种原因,在我们考察前,库姆塔格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综合科考的沙漠。那里有许多科学界悬而未解的谜团,比如世界上唯一分布的羽毛状沙丘。

  走在沙漠中,本次考察的项目科考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根生感慨很多:“国家发展多快啊!现在科考有了性能卓越的沙漠越野车,有了卫星电话,有了数码相机、GPS定位仪、远红外线测距仪,真是武装到了牙齿。以前进沙漠只能骑骆驼。”

  不过,如今的生态环境却不如过去了。杨根生回忆说:“那时,疏勒河主河道都有水,猫头鹰、狼、四脚蛇很多,野猫多得让人害怕,黄羊、狐狸成群。我看到的野骆驼最小的一群也有上百峰。现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就连胡杨都死得差不多了。”杨先生心情沉重地说,“现在采矿、挖石头的人很多,一车车地往外拉,生态、景观都糟蹋得不像样了。因为这样,1973年我考察时曾发现了一处水晶矿,但30多年来,一直没敢对人说起过水晶矿的位置,害怕说了给这里带来生态灾难。”

  虽然技术进步了,但科学考察依然充满艰辛。因此,出发前夕,科考队员们甚至把头发理得很短,近乎光头。

  卢琦研究员的头发不足1厘米高。他说:“进沙漠半月,水是个大问题,不能洗澡、刷牙、洗脸,更不可能洗头。头发长了,风一刮,沙子就会藏在里面,打理起来很麻烦。”但也不能选择光头,“沙漠里紫外线强,必须戴帽子,头发茬能增加摩擦力。光头的话,风一吹,帽子就滑跑了。”

  看着科考队员们酷酷的发型,我不由想起了梭梭。梭梭耐寒暑、耐盐碱、抗风沙,拥有“沙漠梅花”、“沙漠英雄”的美誉。哪里有流沙,哪里就有它的家。它深深扎根于茫茫沙漠之中,风吹不倒,沙摧不折,有雨吸附,无雨自释。这,不正像我们的科考队员吗?他们都是真正的沙漠英雄!


为您推荐